
前因:明朝灭亡;后果:1、南明隆武政权灭亡;2、郑成功出走金门抗清。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公元1646年八月,清朝征南大将军博洛率军向仙霞岭行进。
仙霞岭是闽浙边境第一大关,也是从浙江进入福建的必经之地,史书记载,仙霞岭百四十余里,“峭壁中开隘口盈丈,俯高临下,百人守隘,千夫莫能过也”。
十三日,清军过仙霞岭,但见“仙霞岭二百里间,空无一兵”,清军于是从容过岭。
随后,清军一路南下,几无阻碍,不到十天就逼近南平。南平为闽北重镇,隆武元年(1645年)十二月,朱聿键为方便督军北伐,以南平为行宫,驻扎下来。
然而清军破城之后,却怎么也找不见隆武帝的踪影。

影视剧中的郑成功父子
原来,一天前,隆武帝听说延平失守,果断弃下部众,仅带家眷及数名心腹重臣,向闵赣边界的汀州飞驰而去。八月二十七日,一行人抵达汀州,准备休整一天后继续向西逃跑。
不料,清军前锋一路尾随而至,冒充明军骗开城门,然后以轻骑突进,杀死守城将士,当场擒下隆武帝一行人。
朱聿键就这样成了阶下囚,隆武政权也随之灭亡。
隆武帝朱聿键在汀州被捕的消息传到福州。此时受命镇守福州的南安侯郑芝龙将自己的部众分为两拨。一拨人照常布置福州城防务工作,将战舰停靠在闽江南岸,并在岸上陈列大炮。
另一拨人却在城中武器库忙活,将所蓄火药兵器悉数搬到兵船上,做好准备撤退。
九月十四日,清军未至,郑芝龙先率部众撤回沿海重镇安海。四天之后,清军不废一兵一卒占领了福州城。
至此,郑芝龙的部众也明白了,主帅郑芝龙其实早被清廷策反,成了清军内应。
博洛率军从仙霞关到南平,长驱直入,几无阻碍,并非是清兵铁骑让守将闻风丧胆,而是守将们提前接到撤军命令,全都退回了大本营安海。
原来这一年的年初,清朝就派了人暗中联络郑芝龙。这人正是前明降将洪承畴。洪承畴与郑芝龙本就是老乡,1641年,洪承畴受命在锦州地区抗清,结果战败被俘,后被劝降,受到清廷重用。
隆武政权成立之后,朱聿键曾想过将洪承畴的亲眷收押问罪。多亏郑芝龙从中斡旋劝阻,洪氏一族才得以保全性命。
郑芝龙的行为让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洪承畴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郑芝龙并非对隆武帝忠心不二,他其实是在观望。
1646年,顺治帝任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意欲南下消灭明廷的残余势力。洪承畴遂主动提出:若臣可招降郑芝龙,令陛下不废大军而得闽地,不是更加完美么?
洪承畴的猜测不错。
郑芝龙以一介海盗身份降明,他与明廷本质上只是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明廷利用他平定东南海疆,他借此机会谋利,垄断东南海上贸易。这种关系决定了郑芝龙不会以“忠君不二”的人臣准则自我督促,所以当年崇祯皇帝想调郑芝龙的部队北上抗清,郑芝龙再三推阻,甚至以要剃发为僧相要挟,不肯离开福建。
崇祯皇帝死后,郑芝龙表面上积极拥立隆武帝,其实却始终保持了一个商人的敏锐眼光和冷静头脑,不断在观望、等待,看谁能够给自己更大的好处。
最后,郑芝龙终于等到了洪承畴抛出的橄榄枝。而清廷通过洪承畴许诺给他的东西,是任何一个商人都无法拒绝的:整个广东的辖制权。
郑芝龙早年漂泊海上,深知作为贸易港口,广东比福建更加有发展潜力。降明之后,他也曾试图把手伸向广东,却始终没能成功。拥有整个广东、再加上福建,就可以一统中国的海洋势力,这才是郑芝龙的终极目标。
郑芝龙遂与清廷约定,以撤军为暗号,放清军入闽。
郑芝龙撤回安海不久,便接到清军主帅博洛的诏令,欲前往福州投降。期间,其子郑成功劝阻不成,遂率一小队亲信出走金门,退据海上。临行之前,郑成功对父亲说:“若父亲一去不回,孩儿将来自当为父报仇。”

南明隆武皇帝
郑芝龙本以为降清之后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不料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押往北京,更出兵攻打郑氏的老家南安。郑成功之母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抗清之心越加坚决。
另一边,清廷数次以郑芝龙性命要挟,欲招安郑成功。由于郑成功坚拒,郑芝龙于1661年被斩首于燕京(今北京)柴市口。
后果:
1、南明隆武政权灭亡:1626年,清军兵分两路由仙霞关、分水关入闵,八月,于汀州抓捕隆武帝朱聿键,隆武政权灭亡。
2、郑成功出走金门抗清:1626年12月,郑氏父子因投降一事分裂,郑成功出走金门,继续抗清。
结论:郑芝龙降清之后,郑成功退守福建沿海、招揽旧部,成为南明后期抗清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