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康斯坦丝成为西西里女王;后果:安茹家族统治西西里。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1195年,康斯坦丝成为西西里女王。
1211年,即将年满18岁的腓特烈二世从西西里岛出发,前往罗马与英诺森三世见面。腓特烈二世向英诺森三世宣誓效忠,承诺神圣罗马帝国与西西里王国的分离,以及组织第五次十字军东征,来获取失去的德意志王冠。
这是他正式与教皇英诺森三世博弈的开始。可以看到他此时做出了极大的妥协。这是为什么呢?一切得从腓特烈二世的出身说起。
他是一位具有显赫身世的人:父亲亨利六世和祖父腓特烈一世都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母亲康斯坦丝是西西里唯一的女王,他的祖父则是西西里王国的创始者鲁杰罗二世。也就是说,他天生为西西里与日尔曼两地之王。
腓特烈二世的族谱
这样的身世,让他自诞生之时,就令教皇担心不已。因为腓特烈二世将继承的国家,会南北夹击包围教皇国,半岛平衡将被打破。也因此腓特烈二世的一生,将是与四位教皇博弈的一生,纠结点在于那场迟迟无法兑现的十字军东征。
前文提到的英诺森三世是他遇到的第一位教皇。
腓特烈三世三岁丧父,四岁丧母。受母亲康斯坦丝的委托,年幼的腓特烈二世受到英诺森三世的保护,教皇几乎就是腓特烈二世的“养父”。
此时的腓特烈二世虽然继承了西西里国王王冠,但却生活于穷困之中,整个童年都在西西里首府巴勒莫的街头流荡,同时他也失去了本属于他的德意志王冠。
英诺森三世的目标,就是要在各国扶持臣服于他的皇帝。然而,德意志诸侯的胜利者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并不太听话,这令英诺森三世十分不爽。而他手中已被他培养大的腓特烈二世,成为了教皇一颗不错的棋子。
奥托四世的族谱
与此同时,奥托四世对于英诺森三世的不屑,让其付出代价。1212年,他被英诺森三世逐出教会,并推举听他话的腓特烈二世成为德意志国王。
不过,已经成年的腓特烈二世并没有如英诺森三世期待的那样,听从他的命令,践行承诺去十字军东征。也因此,直到英诺森三世1216年去世,这位“养父”都不愿意为腓特烈二世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王冠。
为腓特烈二世加冕的是他自己的老师——继任教皇和诺理三世,1220年为腓特烈二世加冕。这位教皇没有英诺森三世的强势,腓特烈二世也在此期间,统治着包围着教皇国的庞大帝国,但其主要统治区域仍然在南部意大利。东征事业呢?他向老师承诺了,但直到老师去世都没去实现。
有评价称,腓特烈二世的统治是国王的典范。西西里岛可谓是地中海的十字路口,拉丁人、诺曼人、萨拉森人都在这里统治过。从小生活在这里的他可以融合东西方文化,突破了中世纪的宗教偏见,让南部意大利成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心,甚至被誉为“黎明前文艺复兴”的一抹曙光。
后来,老师的去世令他将面对人生的第三位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格里高利七世在腓特烈33岁时成为了新任教皇。他在上任之后,就拿出绝罚的最后通牒逼迫习惯于享受地中海日光的腓特烈二世出征。
腓特烈二世也的确在1227年率领十字军东征,但路途遇到瘟疫而返。为此,教皇将他逐出教廷,取消东征的资格。因为教皇不信瘟疫,也压根不信腓特烈二世会去东征。
于是,在第二年春,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被逐出教廷的腓特烈二世率领着十字军东征,凭借其特有的文化特质和包容形象,外交、计谋、和谈、收买……最终兵不血刃的收复了耶路撒冷,成为耶路撒冷王。此次东征也成为绝无仅有的一次“和平十字军东征”。
教皇无法坐视腓特烈二世的做大,更无法容忍十字军东征的成功,因为这对于教皇来说是一种羞辱,毕竟他仍被教皇开出教籍。待腓特烈二世胜利而归后,教皇的军队联合伦巴第同盟向腓特烈二世开战。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十几年,但大多都已腓特烈二世的胜利而告终,教皇的绝罚也被废止。
格里高利九世最终于1241年再愤懑中去世。
此时的腓特烈已荣誉满身,年近暮年。迎接着他人生最后一位教皇英诺森四世。
所谓盛极而衰。如今头顶着德意志王国、意大利王国、西西里王国、耶路撒冷王国、阿尔勒(勃艮第)王国和罗马帝国六个王冠的君主,必然会遭受周边势力的联合对抗,而他在东征后与穆斯林亲密的关系,经常带着一些阿拉伯女奴和珍禽异兽出游,更是令罗马教会无法容忍。

神圣罗马帝国在霍亨斯陶芬家族统治时期(1155年-1268年)的极盛疆域
于是他成为中世纪欧洲,精神世界和世俗世界中共同的敌人。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意大利城市联盟击败。1250年,腓特烈二世突然病逝,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后果
西西里王国政权开始遭受周边国家的入侵,安茹家族征服西西里。
结论:腓特烈看似战胜了宗教的牢笼,却终究被宗教所束缚;他看似缔造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多文化的帝国,但也造就了帝国的分裂:这位偏安意大利的国王也让北部德意志诸侯拥有了更大的权力,法国势力也开始入侵西西里王国。盛极一时的霍亨斯陶芬家族最终在南北两边丧失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