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俵屋宗达从“清凉殿落雷事件”获得灵感,再发挥自己超群的想象力,绘制了风神、雷神形象。自此,日本美术史上最重的国宝画作之一,《风神雷神图屏风》便诞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日本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
我从未见过如此雄奇的构图。
——三岛由纪夫
这难道不就是日本的灵魂吗?
——山下裕二

雷神与风神
日本京都,延长八年(930年)6月26日,苦于数月的大旱,醍醐天皇以及一众大臣聚集于皇宫的清凉殿内祈求甘霖。不一时,爱宕山方向飘来飘来阵阵黑云,天空果然下起了大雨,就在大家欢欣鼓舞之际,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半小时后,一道巨雷重重击在了清凉殿西南角的第一根柱子上,霎时间,由巨雷引起的大火便熊熊燃起,众多公卿贵族淹没在火海之中,死伤惨重。这一事件被后世命名为“清凉殿落雷事件”。

东京浅草寺的雷门
其后的镰仓时代,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得知此事,将此事画成了《北野天神缘起绘卷》,因后世传说此一事件乃雷神所为,所以画上出现了一位全身赤红的雷神。
时光荏苒,过了数百年,一位京都的画家由此画的雷神形象获得灵感,再发挥自己的超群的想象力,另外绘制了风神形象,自此,日本美术史上最重的国宝画作之一,《风神雷神图屏风》便诞生了。

风神雷神图屏风
俵屋宗达
这样一幅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到底画了写什么呢?
该画作据传创作于1624年,现藏于京都古寺——建长寺中。就绘画类型而言,这幅作品属于纸本金地着色,而其载体则是屏风。
然而,不同于传统的六曲一双(成对,每一面六折)屏风,大概是出于题材表现的考虑,这幅作品被制作为体量小很多的二曲一双(成对,每一面两折)屏风。
画面底色的金地,是用四厘米见方的金箔贴制而成,而这也是“琳派”艺术的特点之一。整幅画的尺寸约为高155厘米,宽170厘米,在如此大的幅面上贴满金箔,其华丽不言而喻。

俵屋宗达《雷神屏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再细看画面上的风神雷神形象,更是让人惊叹于艺术想象力的丰富。
风神和雷神,均怒目圆睁,口做大喝状,须发倒立,上半身裸露,下半身单着一裙,衣带随风翻飞,姿态动感十足,仿佛一副要冲破画面,直逼观者眼前的架势。
左侧的雷神,手持鼓锤,击打着太鼓,有序连缀的小太鼓,巧妙的在其身后构成圆形。
人物肤色呈乳白色,左右手脚一朝内,一朝外,展现出从左上向右下,凌空跃至的感觉,雷声隆隆,似在耳旁想起。

左侧的雷神
右侧的风神,手持风袋,一收一驰间,似乎正将狂风送出,半鼓的袋子飞扬其后,亦构成圆形。
人物肤色呈墨绿色,左右手脚一向前,一向后,由右上至左下,乘风而来的飞翔感跃然纸上,风势萧萧,仿若扑面而来。

右侧的风神
作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宗达的巧思还远不止如此。
细细观看画面,风神和雷神形象头上都长着鹿角,一单一双,而其须发,也如狮子骄傲的鬃毛一般,丝丝缕缕分毫毕现,这大概是画家有意为之。
虽是架空形象,但是运用现实存的动物元素,让观者产生一种亲近之感。
再看其嘴形,雷神似乎在发“哞”声,风神似乎在发“啊”声,这又暗合了其佛教守护神的身份。
一哞一啊,即为“哞”、“啊”二位金刚护法。既让人亲近,又不失威严,足见作者心思之细密。

须发丝丝缕缕分毫毕现
再看风神雷神脚下,宗达将用胶融开的银粉混在墨中,使墨色更加通透,再用浓淡轻重不一的笔触,描绘翻涌的黑云,让腾云驾雾而来的风神雷神体态更显灵动,这种流动感及轻盈感,更是在不着眼处为画面增色不少。
此外,与制作于镰仓时代的佛教建筑,“三十三间堂”内的左风神,右雷神雕塑不同,宗达将雷神置于左侧,风神置于右侧。

“三十三间堂”内风神雷神雕塑
画面的构图也大有深意。在居于两侧的风雷神之间,留有大片的留白,然而如果将他们的视线延长,则会发现其目光最终落于画面中央的留白处。
宗达用这种方法,将画面的留白,也置于一种紧张的氛围当中,仿佛每一丝空气都弥漫着风雨欲来的不安。
画家为了增强两位神灵从天而降的动势,似乎有意将描绘主体稍稍移出了画面,当然,或许这就是画家布局失误的可能性,然而,这样的失误,反而使得画家显得有血有肉,亲切可爱。

目光最终落于画面中央的留白处
在了解这幅画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画的作者。
俵屋宗达,活跃于安土桃山时代后期至江户时代初期的著名画家,工艺家。
宗达出生于京都富裕的工商阶层家庭,自小便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不仅与琳派艺术的奠基人——本阿弥光悦合作完成了数件艺术精品,亦经营着自家的绘画工坊,监督制作了大量高品质的扇面画、屏风画。晚年更是被朝廷破格赠予了以前只能赠予给高僧大德的“法桥”称号。

俵屋宗达《松岛图屏风》弗瑞尔美术馆藏
然而吊诡的是,身为“琳派”艺术的奠基人之一,这位在日本美术史,甚至是日本历史上都举足轻重的人物,本身却充满谜团。其生卒年至今不明,就连姓氏“俵屋”,也不是其本姓,而是自家工坊的屋号。
这大概是因为其出身并非“狩野派”或“土佐派”这样的艺术大族,而是以工商阶层登上历史舞台之故,然而其中或有更深层的原因,至今仍是日本美术史学界的讨论议题之一。

俵屋宗达《茑之细道图屏风》承天阁美术馆藏
宗达的《风神雷神图屏风》,是一次将大众民俗文化的日本传统美学思想,嵌入佛教主题绘画的大胆尝试。形成一幅既体现民俗风情,又充满宗教庄严的绘画作品。
在此作诞生之后,“琳派”的各代追随者们,又相继画出了各具风格的《风神雷神图屏风》,尾形光琳的愈加优雅,酒井抱一的更显细腻,铃木其一则大胆抛弃传统金地,直接在绢本上作画,展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潇洒狂放。

三版《风神雷神图屏风》


铃木其一《风神雷神图》
作为“琳派”之祖,宗达创作的《风神雷神图屏风》,不仅仅启发了本流派的后继者们,其精妙的想象、奇拔的构图、独特的技法,更是对其后日本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琳派”艺术的抽象表现和强烈的装饰性,在本土启蒙了田中一光、福田繁雄等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其影响甚至远渡海外,如克里姆特,在其作品中亦能看到琳派的影子。
直至今天,作为日本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风神雷神形象依然频繁出现在各类生活用品上,俨然成为日本人精神上的伙伴和“宠物”。

日本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已成为流行手办
关于《风神雷神图屏风》
日本美术史上最重的国宝画作之一;
作者为“琳派”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俵屋宗达;
将大众民俗美学思想,嵌入佛教主题绘画;
画面华丽,充满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留有大片空白的画面,也大有深意;
作品不仅影响了其后绘画的追随者们,还启迪了今天的日本设计师。

俵屋宗达《舞乐图》醍醐寺藏
日本传统画派
“琳派”:以日本传统绘画为基础,拥有强烈装饰性、设计性,以绘画为中心,涵盖书法、工艺等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流派。
“狩野派”:日本绘画史上最大的画派,活动于室町时代中期(15世纪)至江户时代末期(19世纪)的约400年间,是位居画坛中心的职业画家集团。
“土佐派”:日本传统绘画的流派之一。大和绘诸流派之中,拥有最长家系和最多门人。作为朝廷的御用绘师,纤细的画风是其特征。

平成30年发行的风神雷神图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