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昉“画仕女,为古今冠绝”,其《簪花仕女图》集中展现了唐代仕女风采。画中描绘了采花、看花、漫步与戏犬四组贵夫人形象,“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他的仕女画,成为唐代中晚期的主流式样,影响极大。
数不清的兵燹战火和天灾人祸,早已将镌刻盛唐气象的伟大作品毁损殆尽,流传下来的唐代卷轴画真迹珍同拱璧,《簪花仕女图》即是其中的罕见杰作。
——杨仁恺

以画马闻名画史的韩幹,曾受邀为名将郭子仪的女婿赵纵图画写真,而后,这位姑爷又请画家周昉画像。
一次,郭子仪将两幅画像一并放出鉴赏,而这两位唐代著名画家的作品,实在让观者难以品评优劣。最后,深解丈夫的赵纵夫人作出裁决,认为韩幹“空得赵郎状貌”,而周昉“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状。”
此则故事在古代文献中反复渲染,以此展现周昉巧夺天工的画技。
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京兆(今陕西长安)人。主要活动于唐代宗至唐德宗时期,善画佛神、肖像,尤以仕女成就最高,后人评价周昉“画仕女,为古今冠绝”,被朱景玄《唐代名画录》列为神品。
《簪花仕女图》即是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

自唐代起,仕女画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画科。“仕女”一词,主要指古代有教养的上层贵族女子,仕女画所描绘的,也就是上层女子们精致的生活。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集中展现了唐代仕女画的风采。
画卷自右往左,分为采花、看花、漫步与戏犬四段描绘。卷首仕女正手摇拂尘,逗弄一只顽皮小狗。她身着朱色长裙,外披紫色纱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头插牡丹花一枝,侧身右倾。
与她相对的贵妇,身披浅色纱衫,朱红色长裙上饰有紫绿色团花,上搭绘有流动云凤纹样的紫色帔子。她右手轻提纱衫裙,欲呼喝住过于活泼的小狗。

画面正中的妇女,头插盛开的荷花,身披白格纱衫,玉指轻拈一朵艳丽的花朵,凝视赏玩,她身后的女仆,执扇侍立,神情安详深沉。
卷尾的贵妇,正从身旁盛开的辛夷花上捉住一只彩蝶,她髻插芍药花,身披浅紫纱衫,束裙的宽带上饰有鸳鸯图案,白地帔子绘有彩色云鹤,于丰硕健美中,又显出窈窕婀娜之姿。



其身后有小狗和仙鹤,远处还立有一位贵妇默默注视着。这位贵妇虽然身材偏小,但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超出众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视一切之感。她头戴海棠花,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衫,双手紧拽纱罩。
全卷描画六位女性,根据主大仆小的关系,画面主要以五位仕女为重点展开描绘,再现了五位贵族女子精致闲适的日常生活。

整幅画卷没有背景,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女性的造型之上,她们多着齐胸襦裙,薄薄的纱紧贴肌肤,勾勒出曼妙丰腴的身姿。画卷弥漫着女性荷尔蒙的味道,周昉将精力集中,毫无顾忌地单纯展现女性之美。
不同于《女史箴图》这幅东晋时期的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不再突出强调对女性的道德劝诫,洋溢画纸上的是唐代女性真切的优美。

画中对仕女的描绘,使我们得以借助图像,了解中晚唐时期贵族女性的妆容时尚。
仕女们的服饰,皆是露胸、裸臂、披纱、斜领大袖及曳地的大幅长裙。社会的侈靡风气,带来了妇女服装的大变革。画中形象,正是周昉所绘“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
与过往印象中古代妇女的保守着装不同,唐代的开放包容,胡汉的交融互动,反映在女性着装上,是自由大胆,极尽性感。

服装的演变,女性的装饰也竞相争奇斗艳。妇女对眉毛的修饰,自汉代以来就相袭成风。
元稹在《有所教》中说:“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这前一句正好就反映了画中所表现的描眉时尚。

此外,妇女的高发髻也展现出流行风尚。五位女性都将长发反梳,向头上反绾起来,而额前的头发又反绾于头顶成立壁,其他剩余头发都绾于头顶,梳成了形式巍峨超过面庞两倍的“时势头”。仕女发髻之上还簪有大朵花枝,也正是画名的由来。
如果以现代审美来看,大多数人可能并不能接受唐代女性丰腴的身材以及造型妆容。然而,这些上层贵族女子“作战”在当时时尚潮流的前线,唐代社会正是以此为美丽的标杆。

画中仕女的身份同样不可小觑。画卷中出现了两只京巴犬,《全唐书》中称之为猧子、拂菻犬。
相传某日,唐明皇与亲王下棋,输局已定之时,正是杨贵妃放出猧子搅乱棋局,才使得明皇避免了尴尬。而猧子也是当时西域康国的特产,极其稀有。可见,至少在明皇时期,京巴已经成为了宫廷内的顶级宠物。
同样,仙鹤以其高洁性质,引起人们的好感,养鹤自卫懿公始,唐代宫廷内将仙鹤作家禽饲养赏玩,已屡见不鲜。


侍女们服饰奢华,又携带京巴和仙鹤,来头一定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右侧仕女形象,她身上的宽带似乎还表现了凤凰图样,在折痕下身体显短,其他两处又露出了翅膀和尾巴。
由此可见,在仕女的称谓之上,画中的女性贵族身份可能更高,甚者可能是居于宫廷之内的贵妃或皇后。


关于《簪花仕女图》
唐代著名画家周昉人物仕女画的代表作;
画面表现唐代宫廷贵族妇女嬉戏游玩场景;
画面内容丰富,写实性强;
画作展示了唐代上层妇女服饰等物质文化的发展;
人物刻画生动,表现了仕女精神上的苦闷空虚;
《簪花仕女图》树立了衡量和判断唐代作品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