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诩真龙种,欲飞终牵绊——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世人皆知赵孟頫画马的境界炉火纯青,其作被誉为形神兼具,其晚年创作的《秋郊饮马图》可算是其鞍马画题材巅峰之作。《秋郊饮马图》中,无论是人还是马,眼睛皆传神,是史上最著名的画马佳作之一。

赵孟頫画马,不流于体态与表皮,更着意于刻画马的心态,独得马之性情。

——余辉

赵文敏画马,虽然以伯时为师,而其古淡浑成,若无意标奇处,实得物态之自然。

——李日华

《秋郊饮马图》(局部)

世人皆知赵孟頫画马的境界炉火纯青,其作被誉为形神兼具。“盖传神之妙,能使生马之神,收入笔端。”

据说构思《滚尘马图卷》时,赵孟頫日思夜想,想象马儿四蹄朝天的模样。有一天,夫人管道升透过窗户缝隙,看见赵孟頫在家中床上,模仿滚尘马,作翻滚状,悉心揣摩马的动态和性情,最终完成这幅绝妙之作。

1760年秋,乾隆御览此画时,对赵孟頫大加赞赏,挥毫题诗:“前世应为支遁师,兴来每爱写权奇。何妨窗内窥如马,正是全身里许时。”

赵孟頫《滚尘马图卷》

赵孟頫为何能得马之神?他的马有何不同?

赵孟頫曾在画中题跋表示:“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表达鞍马画是其天赋,因此,精湛的画马之作,是他努力将天赋发挥到极致的结果。

故宫博物院书画专家余辉,将赵孟頫的画马题材作品分为两类:一是仿唐代韩幹之作,悉心于用色华贵,马尚丰肥,以山水树石为背景,人、马、景合为一体。

另一是仿北宋李公麟之作,造型亦仿宋人,笔墨清淡,注重描法与形象、质感的统一,不着一色,用墨代色,敷染轻淡,这类画风较多地包含了赵孟頫个人的创新。

赵孟頫《三世人马图》

赵孟頫晚年创作的《秋郊饮马图》可算是其鞍马画题材巅峰之作

此作描绘秋高气爽之日,林木环绕,湖水平缓无波澜,林中一位身骑马匹,着红衣的马倌,手挽缰绳,驱赶放牧,沉浸在清秀的美景之中。

《秋郊饮马图》,作于皇庆元年(1312年),画家赵孟頫59岁。此卷后幅有元代柯九思及清代的乾隆皇帝、汪由敦的题跋,历代文人帝王,对其喜爱可见一斑。

卷首乾隆御题“清泉垌牧”四字

柯九思题跋以及乾隆题诗

虽然画幅不大,但极致地体现了赵孟頫人物鞍马画的高度。

作品共画马十匹,马官一人,几棵不同的树。树干用笔苍劲而古朴,树叶错落,山体也富有变化,特别是枫树,红黄相间的叶片,让整个画面秋意盎然。

湖面清澈透明,画家利用绢的固有色,只在岸边稍加描绘,让人感到水波荡漾。周围的土坡用及其洗练的手法在近水处进行简单的皴擦。

近景的石头刻画较为细腻,并以石青染色,追求画面的变化与调和。地面平坡平涂淡雅的石绿,与人物的朱衣形成对比。

秋郊饮马图(画芯)

赵孟頫

画中马官精神饱满,动态自然。十匹骏马分黑、白、黄等颜色,毛色分明,体态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在奔驰、有的在撕咬、有的低头欲饮、有的回首观望,姿态生动而充满情趣。

顾恺之曾言:“四体妍蚩,本无善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人物画需要以目传神,画马也如此。

《秋郊饮马图》中,无论是人还是马,眼睛皆传神

马的眼神十分传神

画中马的姿态生动逼真,画面偏左上方有两匹马在奔腾,黑马马头微微向内收,表明是刚凌空飞腾而起;斑花马的马头向前抻,表明是腾空之中欲将落地。

安心饮水的马儿全身放松,马尾呈自然下垂之状;奔腾嬉闹的马儿力量外放,马尾向外飞扬;被主人勒住缰绳的马儿前蹄扬起,停止脚步,马尾自然向内收拢。

这群马或欢快奔向水源,或低头默默饮水,看似松散,实则为一整体,看似静止,实则处处富有动感。

两匹奔腾的马

《秋郊饮马图》在构图中讲究藏露,人马、坡石、林木都置于画面的右半部,人马向左前方走,把来处藏于画外。堤岸、溪水向左延伸,通过岸上两匹马的奔驰,点出境外无限的景物。构图均衡,整体又极其简括。

画家巧妙利用有限的绢幅,把平视、仰视、俯视三种造景方式有机地加以结合。画中树木、人马、溪水、平坡,从右至左,由近及远,递次展开,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

树干遮住了马身部分以突出藏与露的关系

赵孟頫对景物的设置分配,也注意到了疏与密、藏与露的相互关系。画家还有意把马群安排成一致的走向,借马官回首,将来处藏于画卷之外,远景则留有广大空间。

这种画外有画、景外有景的艺术处理,尤具艺术匠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余地。前人所言“画有尽而意无穷”,在《秋郊饮马图》中,就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嬉戏的两匹马

赵孟頫为何喜欢以鞍马画为题材?

在中国画中,马的形象一直备受青睐。无论是职业画家还是文人画家,都有画马,因此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画科——鞍马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与内涵。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喜画马,也是画马高手,传为赵孟頫的作品共约74幅,其中至少20幅是画马的。

之所以爱马喜画马,首先与赵孟頫的身份密切相关。赵孟頫为宋太祖第四子赵德芳的后裔,属于宋太祖第11代子孙。无奈在他23岁之际,便面临赵氏王朝倾覆的命运。

文人以良驹作为自我处境的象征,一方面强调身为文人的傲气及不喜拘束的性格,另一方面也盼“千里马”能找到赏识者。

赵孟頫《柳荫试马图》局部

对于前朝遗民来说,面对新政权,是否该怀抱恨意?到底该“入山”还是“出仕”?

作为宋朝宗室,赵孟頫年过半百,却不能一展才华。在元朝做官,还受到前朝遗民非议,所以他的内心时常苦闷,他有着莫大的压抑与屈辱,痛苦和矛盾伴随了他的一生。所以他以马自喻,来表达自己渴慕精神上的自由。

赵孟頫《浴马图》(局部)

其次,马是蒙古游牧民族的象征,在汉文化中,良马象征杰出人才。身在蒙汉二元政治制度下的赵孟頫,以马为题材进行创作,能起到双关的视觉效果。

巧妙的是,他笔下的马都以唐人的风格来处理,无论从哪个角度解释,都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

赵孟頫《花溪浴马图》(局部)

处于尴尬的现实之中,赵孟頫又如何借画作,表达个人的艺术主张?

《秋郊饮马图》所描绘的场景,画面工整严谨,不同于宋画精密不苟的画风,极富“古意”。赵孟頫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追求“古意”的“复古”主张,在赵孟頫的人物鞍马题材的绘画中深有体现。画作整体追求写实,宗唐代韩幹、北宋李公麟之法,马体丰肥,用色华丽,着力于线条,注重描法与形象。

河中饮水的马匹

画中人物身穿唐装,画风既有唐画之韵,又有深厚的文人气息,并具有创新性。在技法上,仿唐人的工笔设色画法,设色浓丽,具有浓郁的情致和意趣。

赵孟頫的人马画造型取自唐人,圉夫、马官也皆着唐装,决不绘蒙装。赵孟頫“祟唐”的人马画理论,在客观上也使他避免了表现蒙装人马的窘困,他固守了传统的汉族文化心理,最终促使他离官返乡。

朱衣唐装驭马官

赵孟頫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

画中赵孟頫款识

红、黄相间的枫叶

《秋郊饮马图》创作于宋元交替,江山变更的时期,对南方知识分子赵孟頫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因此其中马的形象并没有前人所画的肥壮健硕。

官场生涯浮沉,即便赵孟頫有出仕之心,最终仍与元朝官场格格不入,他在宫中少有发声机会。其妻管道升的诗词,也道出仕途后的赵孟頫的苦楚和心声:“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

无拘无束的马群

赵孟頫马画鉴赏:

赵孟頫《浴马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柳荫试马图》

赵孟頫《花溪浴马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赵孟頫《饮马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孟頫《人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双骏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秋郊饮马图》

《秋郊饮马图》反映了赵孟頫晚年成熟的人物鞍马画面貌;

其理论主张在画面中均有体现,各种画法融会贯通,技巧与雅韵结合;

画作有深厚的文人气息,并具有创新性;

其笔下的马以唐人风格处理,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

画家以良驹作为自我处境的象征,作品富含寓意。

阅读数 3.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