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时间地图
公元前490年,在陈国毫无斩获的孔子决定离开。尽管陈国国君时常向孔子讨教治国的方法,但是孔子深谙此处并非长久之地。孔子大同世界的理想很适合在和平时代推行,但动荡不安的陈国,尽管知道大同盛世的存在,也是绝对不可能走到那一步的。孔子内心也明白这个缺陷,因此他不愿在危急的邦国中久留。就这样,孔子决定前往蔡国。
《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季不入,乱邦不居。”
蔡叔度的族谱
蔡国,源于西周初年,本是周武王封其弟叔度而建立的封国。三监之乱后,叔度子蔡胡于上蔡原址重建蔡国。孔子来到蔡国时,蔡国虽然已经建国600年,但是却没有雄厚的实力。它与北边的陈国一样,四面八方都是强敌。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攻入楚都郢城,蔡国也参与了这一场战役。几年后,楚国喘过气来,自然是要找蔡国寻仇。在位的蔡昭侯,害怕自己的都城距离吴国太远,援军难以驰援,因此自行决定从新蔡搬到州来,也就是今日安徽凤台县。

甚是害怕楚国的蔡昭侯,在迁都后还不放心,还打算再前往吴国朝见吴王。但蔡国的朝中大臣担心国君又来一个独断独行的迁都,于是干脆派人暗杀了蔡昭侯。此时,是公元前491年,是蔡国社稷动荡不堪的一年,也是孔子从陈国离开来到蔡国的同一年。既然孔子认为“危季不入,乱邦不居”,那蔡国肯定也是没办法待得。于是,孔子决定西行前往叶国。

叶国,一个位于现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的小国。它并非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公元前524年,叶公被楚平王封在叶邑。叶公来到叶邑后,兴水利、拓疆土,整个叶国逐渐被治理的有声有色。一时间,政绩显赫的叶公,名声逐渐传开。在蔡国的孔子也因此前来叶国,希望可以得到叶公的重用。
沈诸梁的族谱
叶公,芈姓,沈氏,本名沈诸梁,曾经担任楚国的宰相。对于叶公的施政,孔子非常满意,甚至给予“近悦远来”的高评价。
《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叶国所在的叶邑,现有叶邑故城遗址。叶邑实际上是三国首都。西周初年,叶邑最先是应国都城。后来到了春秋早期,应国被楚国消灭,叶邑也划入了楚国版图。后来,作为楚国附庸的许国,担心临近的郑国攻打,请求往楚都迁移,因此被封在了叶邑。但是,许国国力弱小,又是地位低下的男爵,一直以来不断迁城以换取生存。公元前533年,许悼公迁都邑,叶邑也就空置了下来。因此,叶公才被封在叶邑,建立了叶国。
叶邑故城目前已经发掘故城布局,更可见2000年前的夯土墙。除此之外,叶公当年在叶邑兴建的水利设施,也可见其遗存。根据《叶县志》记载,叶公在叶邑兴建了东、西两处既可储水,又可灌溉的蓄水池。建于叶公在位时的水渠,比郑国渠要早200年,也比都江堰早了250年左右。可以说是现存早期水利建设相当珍贵的遗存。

叶邑夯土墙遗存

叶邑蓄水池
现今的叶邑故城旁边,还有一个有趣的石碑,记为“叶公问政处”。不过,叶公虽然非常诚恳问政于孔子,但两人的价值观却有所不同。叶公认为大义灭亲才是真正的正直,但孔子却认为连亲人都不顾,那怎么还能算是正直呢。必须先有仁义,才可能有真正的正义。因此孔子明白自己的治世之道并非叶公所求,便又从叶国离开,返回了蔡国。

但孔子这趟回蔡国,正好碰上了春秋晚期最动荡的时刻。位于东边的吴国相当强盛,而南面的楚国则在秦国帮助下从吴国入侵的虚弱中回过神来。位于西北的晋国,更是在弭兵之盟后,基本取得了晋楚争霸中的胜利,到了所向披靡的地步。夹杂在这三个霸权中的陈、蔡等国,只能依靠大国的帮助才能求生。而待在蔡国的孔子,只能自求多福。
陈国与蔡国,一个是楚国的附庸,一个是吴国的附庸。在公元前506年,吴国与蔡国联手攻入楚都郢城之时,就注定了楚国有朝一日,定会找蔡国复仇。公元前489年,尚在蔡国的孔子,碰上了复仇而来的楚军。此时,在蔡国北面的陈国,却遇上了吴国讨伐。

蔡国正好夹在战火中间,孔子四处逃命无门,只能被困在来往陈国与蔡国之间的乡间道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孔子与门生在这段九死一生的路上是弹尽援绝,一堆门生都饥寒交迫的生了重病。在此期间,与孔子一同历劫的门生也开始对孔子的学说有所怀疑,子路还有点生气。
所幸,孔子后来派了善于交涉的子贡前往楚国寻求援助。得知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的楚昭王,立即派出军队前来恭迎孔子到楚国,这才免去了孔子“受困陈蔡”的劫难。
周游列国故事集:
周游列国(一):为谋求生路只得觐见南子的落魄老人a
周游列国(二):过曹逃宋,老夫子浪迹天涯的开始a
周游列国(三):像“丧家之犬”的老人,只得逃奔陈国a
周游列国(五):长达十四年的流浪,终于回到原点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