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仝的《关山行旅图》集中体现了“关家山水”的风貌,构图上体现出一种“高远”之势,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画面下端,人物的活动十分丰富,形成山水、建筑、人物及人文意义的多元呈现。
……其间山腰楼观,溪面桥梁,茅屋野店,杂以鸡太驴豕之属,客旅往来,宛然真景。
——安仪周
来往何纷沓,关山自逦迤。步余霜迹白,望里峰容紫。沽酒向茅棚,问渡愁野水。妙矣画中趣,悠哉画外旨。谁非行旅人,竭然独传此。
——乾隆

《关山行旅图》(局部)
上面这首诗是乾隆皇帝为《关山行旅图》所作的题画诗。诗文结合画面内容而作,赞叹画意高妙悠然。那么这幅得到乾隆皇帝高度赞誉的作品的作者是谁呢?
正是五代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关仝。
关仝,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他擅画山水,早年间曾师法荆浩,作画十分刻苦,废寝忘食,到了晚年已然有青出于蓝之势。
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被誉为“关家山水”。荆浩、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关仝的画迹,在宋初为四方争相购求,流传很广,宫廷画院中,也有许多学习他的风格。

关仝《秋山晚翠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最为知名的代表作,是一幅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巨峰陡立,屹然万仞,怪石峥嵘,形若卷云。在构图上体现出一种“高远”之势,以表现一派悠然闲适的山居、行旅景象。
画面上半段,最引人注目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山峰几乎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一,巨大的山头,向左倾斜,呈不规则圆弧状,山势奇险,甚至有一种“危险感”。
恰如刘道醇所形容的“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被认为是关陕地区山川的特色。

关山行旅图
山林中,几座大殿的屋顶,“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掩在山石之后,可能是一座寺庙。
顺着崎岖的山路蜿蜒而下,就到了画面中部的河畔。烟云深处的溪水,从左上至右下,贯串整个画面,形成一种对角线构图。
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水面也渐渐宽阔起来。一条从山上蜿蜒而下的山路,一行人马在山路上行走;一座小桥横跨溪上,桥上有行人经过,他们为清幽的景色注入生活气息。

桥上行人经过
行至画面下端,人物的活动更加丰富。在山脚下的平坦之处,有一片俨然屋舍。
北方山村的景象就在眼前,道路两边的村舍客栈中,有围桌闲坐者,有灶边生火者,也有骑着驴、带着数名随扈的来客。村中还豢养着驴豚鸡犬,更添几分乡野趣味。
《关山行旅图》描绘了一个人物众多,充满活力的山谷景象,画中对行旅、旅店与村落中居民与牲畜等细节的描绘,也掌握得十分生动,确如《宣和画谱》中对关仝长于“村居野渡”、“渔市山驿”的记载。

山下客栈,人来人往
《关山行旅图》选择从不同角度,分别刻画了村落、栈桥和寺观三处建筑,以及近30个细小的人物。
这些建筑和点景人物,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叙事性,还改变了观者观看画作的方法和进度,真正实现了山水画情与景的统一,最终达到山水、建筑、人物及人文意义的多元呈现。
《圣朝名画评》论关仝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抜者,同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而又峰岩苍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远,磴道邈绝,桥彴村堡,杳漠皆备。”《关山行旅图》可谓最恰当的表现。

点景人物众多
《关山行旅图》的材质为绢本,相对于纸本具有更耐保存、更容易均匀着色的优势。
画家运用软笔绘画时,中锋用笔与侧锋用笔会取得不同的效果。中锋的效果往往富有劲力,侧锋则容易产生飞白,有野逸之趣。
这幅画的绘画技法,体现出关仝用笔技法的炉火纯青。
他先以浓墨中锋用笔勾勒山石轮廓,再用淡墨依照结构走势,侧锋加以皴染,最后用更淡的墨色罩染一层或数层,严谨而生动地表现出山体的气势。

山石嶙峋,充满气势
明代张瑞图称道:“荆关铁笔雄而毫”,意指荆浩、关仝笔力如铁,画出的山水雄劲豪迈。
关仝所画的山石嶙峋,充满气势;树木有枝无叶,有人认为这是在写实地表现秋景,也有人称“有干无枝”正是关仝画树的特色所在。

树木有枝无叶
虽然大面积的山体被染成了墨色,但却依然显得非常透气,这是因为关仝在画面的黑白层次关系上具有很好的把控能力。
首先,他在前后山峰之间运用了留白的手法。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十分常见的手法,能使得画面布局更加协调。
山峰之间的留白状似云雾,有一种“无招胜有招”的趣味,以空灵的趣味引发观画者的无尽想象,而与此同时山体的前后关系也十分明了。
由于采用了虚实对比的手法,具有比事无巨细地写实描绘更加好的效果。再者,一条河流从画面左侧蜿蜒流向右下角,为画面的构图来了一条“之”字形的走势,也使得画面的布局显得更加精致。

深山藏古寺
关仝在师承荆浩的基础上又有独创之处,画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仝深得老师荆浩艺术真谛,多表现秋日山野,或荒村寒林,或野渡幽人,画面带着一种萧索之美。
《关山行旅图》不仅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反映了“关家山水”的面貌,也可以看出画家对郭熙集大成画风的影响,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溪水从远处流来
宋代李成、郭忠恕、王士元等画家都受到了关仝的影响。关仝的画风也受到了北宋宫廷画坛的推崇,《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画中有其《秋山图》、《江山渔艇图》、《春山萧寺图》等九十余件。
关仝的作品时称“关家山水”。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认为:“关仝,工画山水,师从荆浩,有出蓝之美,驰名当代,无敢分庭。”。他们的画风,都表现出了北方山水雄奇的画风。
《宣和画谱》中称关仝之画“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米芾则评之为“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其画风的雄健气势由此可见一斑。
后人将他与宋初的李成、范宽并称“山水画三大家”,成为宋代山水画的主流。

关仝《山溪待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关山行旅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为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关仝;
关仝以表现善于北方山水而著称;
实现了山水画情与景,人文意义的多元呈现;
他和荆浩、董源、巨然并称为“荆关董巨”,画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