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
前因: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后果:1943年7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

前因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

1942年,纳粹德国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入侵战役打响。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此役中,苏军歼灭纳粹德国精锐集团军,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当年7月28日,德军第六集团军以27万兵力,在飞机配合下对斯大林格勒发动进攻。戈林的空军用燃烧弹对这座城市展开了地毯式的轰炸。

这种城市对斯大林有着特殊的意义。就是在这里,斯大林赢得了国内战争中的胜利,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该城市。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的时间地图

因此,保卫斯大林格勒在此时包含着三重含义。不仅仅是守卫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坦克制造基地;不仅仅是保卫苏联南部最后一座没有陷落的大型城市。最关键的一点是——保卫斯大林格勒就是保卫斯大林在苏联统治权威。

至此,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冲突,还夹杂着斯大林和希特勒之间,权力意志和威望的较量。

第一波轰炸结束后,德军开始对斯大林格勒实施空袭,一昼夜出动2000 架次,狂轰滥炸后全市成为一片火海。此后,17万德军在坦克和火炮的掩护下攻入市区。

斯大林毫不示弱,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守卫斯大林格勒。

看似德军一路高歌猛进,但实际上,当德军一寸一寸夺取这座城市的时候,他们遭遇到了决心为每一幢房屋、每一家工厂、每一座水塔、每一间地窖而战斗至死的对手。

在全天候的狂轰滥炸之后,德国军队终于来到了斯大林格勒的市中心,但是即便如此,苏联人都没有放弃战斗,他们继续在瓦砾中抵抗,他们背靠伏尔加河死守斯大林格勒。

面对这样的情形,德军被迫增援部队都被派往加入城市内的战斗中,不得不将侧翼交给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军队守护。

苏军将领朱可夫立刻认识到,这或许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转折点。

德军在苏联的战场上曾陷入过多次巷战、苦战,明斯克基辅哈尔科夫……这些苏联的大城市纷纷陷入德军的手中,就是因为哪怕德军深陷不利于己方的巷战,其两翼部队仍有空间迂回到城市的后方对苏军形成合围。到时候苏军孤城一座,补给断绝,士气低下,失陷是早晚的事。

然而,斯大林格勒一战却完全不同。

因为苏军此战中完全是背靠伏尔加河进行抵抗,德军无法对苏军形成合围,而苏联却可以依靠伏尔加河获得后方部队源源不断的补给和增援。

斯大林格勒战场上

德军第二六七军团指挥官威廉·霍夫曼留下了一段记录,鲜明的表现出的军在苏联战场上的震撼:

9月1日,苏联人真的还要在伏尔加河边继续战斗吗?真是疯狂。

9月3日,发狂了

9月27日,苏联人不是人,是魔鬼。

……

苏联血厚,耗得起,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往斯大林格勒输送,在城市内部军队耗尽的情况下,还能突然攒出两股生力军,直接砸向德军将领保卢斯

反观德军,远距离作战,根本经不起消耗,兵越打越少,从斯大林格勒沿顿河上溯至沃罗涅日共300英里的战线,竟完全没有兵力能够防守,只好让德国的三个附庸国来填补,这才让苏军有了可趁之机。

1942年11月19日,苏军发动“天王星行动”。

苏联的装甲部队在德军最虚弱的北部和南部猛的推出两个集团军,从南北两侧以钳形攻势发起反攻,瞬间粉碎了保卢斯侧翼的罗马尼亚第三、第四军团。

这两股突然出现的力量以“侧翼施压”战术对德军过度拉长的战线实施打击并在保卢斯后面收紧了钳口,直接将德军全数包围。

制人者反制于人。

德军第六军团的二十二万将士、一百辆坦克、一万八千门大炮和一万辆运输车,就这么落入了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陷阱中。

查看完整族谱

阿道夫·希特勒的族谱

12月,德军试图从南方对保卢斯的第六军团进行增援,但被苏军迅速瓦解。

此时,德军已经被困将近一个月。伴随着迅速消耗的汽油、取暖燃料和医疗物品的是上千德军因冻伤、饥饿和伤病死去。

深陷包围中的保卢斯曾发电向希特勒询问:“第六军团的毁灭是毫无疑问的,除非他得到允许立刻撤退,在包围圈的西部和南部打开缺口。”

对于陷入重围的德军,希特勒他的回应显得冰冷且漫不经心:“站稳脚跟。直到战死。”

在1943年1月底,第六军团已经被围两月有余,半疯狂的士兵们完全凭着本能战斗。在最后的绝望中,保卢斯和剩下的九万名士兵一起在1943年1月31日向苏联人投降。

后果

1943年7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

结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同时也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

阅读数 5.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