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601年,亨利四世被刺身亡,王后玛丽摄政,引发一系列内乱;后果: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签订,削弱哈布斯堡家族势力,抬高法国地位。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1601年,亨利四世被刺身亡,王后玛丽摄政,引发一系列内乱。
公元1624年,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出任法国首相,开始了他长达十八年的权臣之路。
黎塞留被后人称作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具谋略、也最无情的政治家”。他担任首相期间,一直在法国政务决策中起着主导作用。他镇压胡格诺派起义,主导三十年战争战后调停、让法国的利益最大化,建起了第一只远洋海军、第一家殖民公司和第一所皇家学院。
凡此种种,都为日后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黎塞留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小贵族家庭,亨利四世党政时期,他曾是法国最穷最小的教区吕松(今法国旺代省一个小镇)的主教。从小教士到第一首相,黎塞留也经历了大起大落。
他的第一次崛起就和摄政太后玛丽有关。
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年仅9岁的路易十三继承了王位,由其母后玛丽摄政。
玛丽来自意大利鼎鼎有名的巨富家族美第奇家族,长相和才能都很平庸,之所以能够嫁给亨利四世,靠的就是她父亲给的丰厚嫁妆。
玛丽摄政之后,因为才智有限而软弱无能。四年之内,她搞砸了两件事。一是罔顾法国素来传承的反哈布斯堡家族的立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西班牙国王、哈布斯堡家族的腓力四世;二是她受天主教会的影响,放弃亨利四世定下的宗教宽容政策,开始镇压法国境内的新教胡格诺派势力。
这两件事既得罪了政治保守的天主教贵族,又得罪了信奉新教胡格诺派的贵族,直接导致了1614年10月召开的三级会议。
法国的王公们看到玛丽如此无能,纷纷在自己的封地闹独立,企图利用三级会议削弱王权。
这次会议的结果和初衷背道而驰,第三等级在会上与特权等级作对,反而促成了特权等级和王室的和解。

正是在这次三级会议上,黎塞留作为教士等级代表积极支持宫廷。因为语出惊人且极其雄辩,他引起了孔尼奇的注意。孔尼奇是玛丽太后身边的男宠,很受玛丽倚重,经他引荐,黎塞留被委以国防和外交国务秘书的要职。
然而好景不长,1617年,已经成年的路易十三不满母亲摄政,其男宠孔奇尼擅权,遂派人刺杀了孔奇尼。随后他开始清算玛丽的势力。孔奇尼的妻子和玛丽的亲姐妹,都被当作女巫受审,孔气你任命的大臣被逐一革职,黎塞留当然没能幸免。
他仓皇逃出巴黎,避难于教皇领地阿维尼翁,期间,写成了《保卫天主教信仰的主要原理》,深得教皇欢心。不久,他就被擢升为红衣主教,再次引起年轻国王的注意。
随后,又是因为玛丽太后,黎塞留迎来了他第二个机遇。
夺权事件之后,玛丽被流放到布洛瓦。1619年的一天夜里,玛丽从拘禁地逃出,到了奥尔良公爵的领地。奥尔良公爵实为路易十三的弟弟、玛丽的第三子。
路易十三嗅到危险的信号,担心母亲和弟弟联合起来反对自己,遂派出辩才无碍、又曾是玛丽心腹的黎塞留,前去说和。黎塞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把玛丽太后劝离了奥尔良。因为这件事,黎塞留开始获得路易十三的信任。
1620年,天主教贵族们利用国王母子间的矛盾,以拥戴玛丽的名义发动叛乱,意图削弱王权。路易十三在黎塞留的影响下,果断派兵镇压,贵族的武装不堪一击,迅速崩溃。
这次雷声大雨点小的叛乱却给了黎塞留一个绝好的、施展政治才能的机会。
黎塞留一直认为,胡格诺贵族是王权的最大敌人。因为根据“南特敕令”的宽容政策,胡格诺派在全国占据了两百多个城堡,形成国中之国。不仅不受天主教会控制,对国王也不甚在意。这些人的存在无形中就削弱了王权。
天主教贵族叛乱平息之后,黎塞留极力劝谏路易十三宽大处理、甚至赦免他们的罪行,来拉拢天主教势力。
次年,胡格诺派贵族果然作乱。路易十三在黎塞留的辅佐下早有准备,迅速出兵平叛。卢瓦尔河两岸的胡格诺派城堡相继被王师攻占。胡格诺派只好停战乞和。
胡格诺派的叛乱以国王的全面胜利为结局。路易十三规定,今后不许再召开胡格诺教徒的全国会议,除拉罗谢尔和蒙托邦两城之外,胡格诺派占据的城堡均由中央收回。
1624年,用远见、口才和权谋征服了路易十三的黎塞留终于登上首相之位。
黎塞留有一句名言:我的第一个目的是使国王崇高,我的第二个目的是使国王荣耀。纵观黎塞留一生所为,铁腕也好,无情也好,他的确实现了这两个目的。
后果: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签订,削弱哈布斯堡家族势力,抬高法国地位。
结论:黎塞留担任首相之后,对内削弱和镇压地方贵族,加强了专制王权;对外施展外交手腕,利用三十年战争大大打击了对法王构成威胁的哈布斯堡家族,抬高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