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东方梵高”,一串墨葡萄里写心写命——徐渭《水墨葡萄图》
诗、书、画结合的《水墨葡萄图》充分代表了徐渭作品的特色。他以豪放的水墨技巧,营造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效果。干墨、湿墨并用,墨葡萄粒粒饱满跳脱出来。寥寥几笔,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

仙才侠骨,驰骋烟云。

——王夫之

《水墨葡萄图》(局部)

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实(十)堪嗟叹!

这段打油诗所说的这个命运坎坷曲折,受尽人间磨难,一生不幸的人,叫徐渭

有人称其为“东方梵高”,他比梵高还早300年,但两人的命运和生平又极为相似,疯狂而又凄惨,都以手中的画笔,表现出一个异与常人的世界,虽是一东一西,一古一今,两个人的精神世界,又何其相似?

《徐渭像》南京博物院藏

初秋,葡萄熟了,大串大串从叶缝中垂下来。一颗颗葡萄,紫得像玛瑙。

相比夏天的葡萄,初秋的葡萄总显得有些落寞,好似随着茂盛夏日结束,生命中的繁华,头也不回地离去,这是它一生中的绝响。

徐渭再次拿起画笔,在秋风中近乎癫狂的姿态作画,水与墨在泛黄的宣纸上舞蹈,凌空挥洒的笔墨,像漫天的暴雨,壮怀激烈、忘乎所以、凉切心骨。

水墨葡萄图

徐渭

那破败的叶片,在凄风苦雨中独自呼啸,为夏日的结束、为生命的零落,渲染出苍茫的背景,包含着画家对命运的不甘与诘问。

那虬曲如蛇的的青藤,诡谲的身姿呈现出千帆过尽后的漫不经心,它身上挂着败叶、葡萄,承载着画家的人生经历。

那退去鲜艳色彩的葡萄,如同画家自己,已被无情的现实打磨掉炫目的光芒,那些或浓或淡的墨点,就像他时而清醒,时而癫狂的精神世界,时不时地在嘲笑自己“傲与玩”“两不得其情”。

他以写意的、直抒胸臆的狂放完成画作,不计工拙,更不用细笔勾描。画中的葡萄藤蔓,远近交错、随风起舞。笔下的葡萄,点染而成,达到了一种神似的境界

退去鲜艳色彩的葡萄

画完搁笔,徐渭还觉不过瘾,于是在左上角题诗一首:“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明珠”一词多义,既指画中葡萄,也是这幅葡萄图,更是寄情于画作的自己

葡萄图没人问津,也就么有价值,只能闲置一旁。就像自己的才能,无人赏识,只能慢慢老去,逐渐被灰尘掩盖。

一个“闲”字,突出表现徐渭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怅惘与不平。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各种遗憾与愤懑,借这一“闲”字言出。

徐渭题诗尽显其书法、诗文造诣

“诗”、“书”、“画”组合的《水墨葡萄图,就这样展现在世人眼中。《水墨葡萄图》充分代表了徐渭作品的特色。

他以豪放的水墨技巧,营造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效果。干墨、湿墨并用,墨葡萄粒粒饱满跳脱出来。寥寥几笔,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再加之诗句,诗意、书法、与酣畅的画意相得益彰,确实是绘画史上杰出的文人画佳作

破败的叶片

徐渭,字文清,号天池,晚年又号青藤道人,是位不折不扣的文人画家。这位半道出家的明代画家,早年醉心科举,中年才开始学画。

徐渭擅写意画,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擅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塑造形态。其画作风格清新,挥洒自如,自成一家,后世追随者甚多,形成“青藤画派”。

徐渭《黄甲图》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73岁的徐渭孤苦了半生,终得解脱。徐渭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穷困抑郁中病逝。他走时,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身下是杂乱枯黄的稻草。

门外是那副流传千古的对联:“几间东歪西外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窗外,是那株业已凋零的葡萄。

这样的结局,不禁让人想起汪曾祺曾说:“寂寞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从墨色晕染开的葡萄上,似乎看到了徐渭寂寞的精神世界。

徐渭凄苦的一生,犹如闲抛闲掷的野葡萄,满腹才华无处渲泻,任生命凋零。他用饱醮水墨的大笔泼出水墨葡萄,寂寞、忧愤与无奈跃然纸上。

徐渭《墨花九段图卷》(局部)

关于《水墨葡萄图》

充分代表了徐渭作品的特色;

是“诗”、“书”、“画”组合的典型文人画;

以豪放的水墨技巧造成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效果;

属写意花卉,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

借葡萄和诗句比喻自己的命运。

阅读数 4.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