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寒林——李成、王晓《读碑窠石图》
今观《读碑窠石图》的“寒林”图式和清旷的意境,依然能让人遥想起千余年前那位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却又生不逢时、寓兴于诗酒的画家内心的苦闷与坚韧。而他的艺术成就,也留在画面之上,永远地传承下去。

谁知惜墨李营丘,屈铁交柯烟雨稠。记得沧江龙出蛰,怒须卷雾拔山秋。

——郑元祐《侨吴集·题李成枯木》

西晋时,人们为纪念曹魏末年镇守襄阳、保境安民的将领羊祜,修立“羊公碑”。羊祜在当时深受爱戴,每逢其忌日,周边百姓见其碑者,睹碑生情,莫不流涕,故羊祜继任者、西晋名臣杜预将此碑称之为“堕泪碑”

历代文人游岘山,寻找的一处古迹,就是为纪念羊祜而立的碑。唐代诗人孟浩然在登临羊公碑所藏之岘山时,观此碑而写下了千古名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李白《襄阳歌》中,叹曰: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

已移入博物馆内的“堕泪碑”

历代文人雅士,留下诗篇无数,而访碑、读碑,也成为古代文人追慕的活动之一。

孟浩然诗中所描绘之景,在一幅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冬日旷野之上,巨大而古老的枯木,伫立于寒风中。二人一骡从远方踱步而来,在树下一块石碑前停下了脚步。

一时间,在石碑前驻足默读的老者,仿佛已化作冬日一景,和枯木、石碑组成了永恒的一瞬间。

画作为自唐末五代的《读碑窠石图》,作者为李成、王晓二人,其中王晓只画了骑骡老者,大部分景物出自李成之手。

读碑窠石图

王晓,李成

李成乃何人?

史料记载中,李成“磊落不羁,喜酒善琴,好为歌诗,尤妙画山水”。他是一个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才学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的悲情画家。

李成负有如此盛名?今人如何一窥其作品面貌?

《读碑窠石图》中的碑与访碑人

他的《读碑窠石图》,被视为存世稀有的代表之作。画作无论是在意境方面,还是在技法方面,都体现了李成在山水画方面的造诣。

《读碑窠石图》为双拼绢的大幅山水画。画作表现了冬日的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带着自己的仆从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碑高尺许,下为精致的趺坐龟首。

古碑侧有两行款字,“王晓人物,李成树石”。石碑周围环绕几株老树,虬曲盘结,木叶尽脱。

寒林环绕的古碑

画面氛围在李成的刻意塑造下,显得凄凉萧瑟、荒凉清旷,细看之下,无不透露处一种孤独的气息。古木矗立千年,看人间喜怒哀乐;而近在眼前的石碑,则承载了建造之人的无数心血,画中人,读出碑上的内容了吗?

它们在寒风中孤独度过,直到有一位同样孤独的老者来到这里,静静面对,细细阅读这块石碑。这样的景色,很容易让人陷入到一段回忆之中,也让人浮想联翩,猜测其背后的故事。

《读碑窠石图》中的骑驴老者和书童

画中人物是谁?

有观点认为,画中人物或许就是李成自己。他作为唐朝宗室后裔,对已亡国的前朝,有着深深的留恋与不舍,而对于所处的时代,多少会有些膈应。

画面中的那个老者,或许就是李成内心的写照。他站在石碑前,阅读唐朝曾经的历史,伴随着孤独而萧瑟的秋风,看着也许经历过唐朝五代的枯木,孤独却也坚定。

也有人表示,画中之人可能是孟浩然,他曾站在羊公碑前,为历史英雄黯然落泪。画中表达的主题,正是文人寻访古碑的怀古意象,其源头便可追溯至西晋的“堕泪碑”。

美术史家史明理认为,历代绘画中读碑与访碑的主题,可能蕴藏着文化意涵,“早期绘画中读碑、观碑或访碑的主题是一种怀旧的表现……以文人画的方式绘就的读碑图,则成为了文人雅士彰显其身份的绘画主题。”

还有人猜测,画中人物可能是东汉末年名士蔡邕。东汉孝女曹娥,其父遇难落江打捞未果,曹娥沿江寻父七日,最终投江。后人感其孝烈,故为之立碑,名曰《曹娥碑》。其后凭吊者接踵而至,著名学者蔡邕便是其中一人。

老者、古碑与枯木,营造出一片寒荒之景

山水画经过长期孕育,至唐末五代逐渐完善成熟,至北宋更是名家辈出,各具风貌。作为北宋山水画的开宗立派者之一,李成影响巨大,“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李成的继承者,或得其气,或得其形,或得其风,亦都成为一代名家,甚至还有“宋人画山水,例宗李成笔法”之说,其所画“寒林”,也成为中国画的经典图式之一。

今观《读碑窠石图》的“寒林”图式和清旷的意境,依然能让人遥想起千余年前那位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却又生不逢时、寓兴于诗酒的画家内心的苦闷与坚韧。而他的艺术成就,也留在画面之上,永远地传承下去。

李成《晴峦萧寺图》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关于《读碑窠石图》

唐末宋初画家李成的代表之作;

作品孤独凄凉的意境,是写意山水画的完美体现;

画面呈现李成绘画技法的显著特征;

作品启发着后世历代画家。

李成《茂林远岫图》辽宁省博物馆

阅读数 2.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