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一隅的南宋,只有“残山剩水”?——《溪山清远图》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传)夏圭《溪山清远图》,被誉为“存世的夏圭第一名作”。这样一幅完整的山水长卷,其独特的风格形式,足以与北宋宫廷画院的青绿山水长卷相媲美,因此也被视为南宋山水画成熟时期的代表。

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远韵,无猥晴蒙尘之鄙格。

——王履

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所谓减塑者。其意欲尽去模拟蹊径,而若灭若没、寓二米墨戏于笔端。

——董其昌

《溪山清远图》(局部)

明代画坛,绘画理论宗师董其昌,提出南宋山水画偏好“残山剩水”。在此之后,“残山剩水”就成为南宋山水画的代名词因为南宋画家喜欢将山水画中的主要景物,偏离画面正中间位置的构图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并称为“马夏”的马远夏圭二人,他们也被后世形象地称之为“马一角”、“夏半边”

董其昌认为,“残山剩水”象征着南宋绘画反映出政治上的偏安局势如此的构图,加之北宋覆亡、南宋被迫建都临安这样的背景与时代因素,“残山剩水”便成为南宋政治的象征。

所谓残山剩水,代指“残破的山河”,被视为亡国或经过丧乱后的土地、景物。

夏圭《雪堂客话图》:主要景物偏离画面正中间

南宋山水果真只有“残山剩水”吗?

夏圭《溪山清远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实际上,每逢展出,许多国内藏家甚至都要赴台观看。

这样一幅完整的山水长卷,其独特的风格形式,足以与北宋宫廷画院的青绿山水长卷相媲美。

溪山清远图

夏圭

这是一幅怎样的作品,打破了历史对南宋山水画的固有评价?

《溪山清远图》是一幅表现水主题的作品,全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清远秀丽景色。整个画面从右往左可分三段。

第一段画面从雾景开始,近处的巨崖大石清晰可见。一片茂盛的松林在阳光下生长,松树从石头的细缝里长出来,树枝十分锐利,有种顽强的生命力。

此段中间部分有乾隆的“僧寺几区心与静”等题字。题字下方画了几座庙宇,庙宇藏于茂密的树林之中,融于自然之中,寺庙前有几人若隐若现。

庙宇藏于茂林之中

第二段忽然出现了一个雄壮的大山,后有三艘船从远方而来,饱满的帆带着船前行;悬崖下面有一个人拿着琴,山下还有一处观景亭。

又有一座用柱子架高的桥,亭子里坐着的人在观赏湖光景色,这座桥更像是观景桥。

悬崖下的抱琴人

第三段则是很多陡峭的山峰,山的形状变化多端,有淡淡的云雾衬托着远山的陡峻。

然后云烟聚合,在水边的沙洲处画有一座竹桥,一个渔民从桥上经过,又有一处树的树枝伸向水面。

渔民从桥上经过

细观此画,时而危峰突起,时而悠然远眺。笔墨紧密松秀,景物布列得宜。

夏圭此长卷景物繁复,画家运用仰、平、俯视等各种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层叠的岩壁,因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里产生特有的空间结构

起伏的峰峦

《溪山清远图》以纸本作为绘画的材料,突显出笔墨层次。在画中,每一块巨石除了再现传统自然的景象,也包括抽象的笔法造形,笔锋以不同的角度,在纸本上产生出不同的墨迹。

隐匿在山林中的楼阁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宋代,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当然南宋和北宋绘画风格也有差异。宋朝政治中心,由北方的开封迁移至南方的杭州后,绘画的主要风格,也有所转变。

南方烟雨朦胧、水泽平地是导致风格转变的原因之一经历世代交替之后,一直到马远、夏圭,作品的风格才臻于巅峰,夏圭的《溪山清远图》被视为南宋山水画成熟时期的代表。

山顶观景亭

南宋画坛,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领头的“南宋四家”是绝对的核心人物。

夏圭,生卒年不详,一作夏珪,字禹玉,今浙江杭州人。宁宗时任画院待诏,赐金带。

夏圭善画山水,属水墨苍劲一派,喜用秃笔,下笔凝重,继承发展了李唐的大斧劈皴。后世的评论者认为,夏圭的笔意直劲简率,明代董其昌更形容夏圭的大斧劈皴法,如“塑工所谓减塑者”般化繁为简

夏圭的画作,取景简练,常以半边景物表现空间,与马远有异曲同工之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代表作品有《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雪堂客话图》等。

渔船靠岸

作为四大家之一的夏圭,以干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著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效果,予人以空灵毓秀之感。

《溪山清远图》在透视和自然描写等方面,有着夏圭独特的见解和探索。人物的简约把视觉空间推的更远,比细致刻画更尊重远观的视觉感受。

远处临水之景

在空间方面,还以加大浓淡、虚实、对比度、繁简等进行空间拉大,使得其感受更自然、真实。在山石、树木自然描写方面,掺杂各种技法,只为达到自然生动的效果。

与当时其它山水画比较,夏圭这幅作品在遵重视觉直觉上,放弃了很多传统的经验,同时将传统的经验揉和,以表现这种真实感。无论山石或树木,都与以往其它作品有所差异。

如此来看《溪山清远图》一作,完全颠覆了董其昌带个人偏见的“残山剩水”的理论

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更进一步指出,夏圭这样的构图方式,是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生长与发展,不必然与政治画上等号

水边靠岸的船只

此卷无款识,也无画家署名,故学术界对于此卷是否夏圭真迹有些争议。按照一些日本学者的看法,《溪山清远图》卷的风格与南宋画风不符,从而将其判为明代的仿制品。

然而,以李霖灿为首的美国和台湾学者,从风格着手,认为此图完熟的技法,必然是夏圭之作,而且是代表性作品,甚至称其为“存世的夏圭第一名作”。

山脚下的屋舍

无论这件作品存在何等争议,都不会影响作品本身的学术、艺术和历史价值。

大斧劈皴入画

关于《溪山清远图》

作品上边没有署名,作者是否夏圭存在争议;

溪山清远在笔法、水法、透视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非常注重现场感;

足以与北宋宫廷画院的青绿山水长卷相媲美;

画作不同的表现方式,与北宋山水画形成对比;

被部分专家视为存世的“夏圭第一名作“。

阅读数 4.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