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郭熙《早春图》
作为以早春为主题的画作,《早春图》却并没有描绘柳绿花红的春天符号,画家郭熙另辟蹊径,以含蓄的方式,暗示春天的到来。再结合时代背景,你会发现《早春图》之早春,既是自然之早春,也是国家之早春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嘹,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嘹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

——郭熙

《早春图》(局部)

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早春图》,与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一起被称为“故宫三宝”。

饱经历史沧桑的《早春图》,如同一位历尽千山的老者,供世人瞻仰。他又像一位永葆青春的少年——容颜不老。

郭熙曾这样描述山水画中山的韵味:“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他的这幅《早春图》,正是对“春山淡冶而如笑”最直接的印证。

早春图

郭熙

何谓“早春”?画家又如何表现出春山“淡冶如笑”之感?

早春乃是冬季远去,树木抽芽,绿色开始点缀自然之际。作为以早春为主题的画作,自然着力表现这些带有春天“符号”的景物,然而,郭熙却并没有描绘柳绿花红的春天符号,他另辟蹊径,以含蓄的方式,暗示春天的到来

初见此画,人们难免被画中央的虚实变化所吸引,而这虚实变化,恰是体现早春之关键。

画中央的着色没有明显的边际线,整体造型空灵飘渺,峰峦间似乎有温润的水气飘荡,像极了初雪融化之际漫山的雾气,成功地传递出早春的气息。

山腰弥漫的雾气

郭熙让观者看见早春之时,山间蒸气慢慢向上升腾的场景,暗喻世间万物在“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的状态中刚刚苏醒。

山峦在动,生命仿佛忽然被叫醒,朦胧的光线射入山谷,生命一点点地从暗处复苏

虽不是已抽芽的昂扬的生机,但却带着黎明将至的希望感,让观者去畅想即将到来的生命爆发。整个画面,表现恰到好处,恰如郭熙所言的“淡冶”之春山。

解冻的溪水从远方而来

细观画作的构图,画面构图正是他所提出的构图法则“三远法”——这也是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构图法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也就是,一幅标准的“三远”式构图,能够让人们从画面感受到高山仰止之清明,亦能领略深远晦暝之内蕴,还不乏平远之冲融气象,三者兼备。

《早春图》“三远”具备

在《早春图》一作中,从水边山石到远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远”;从前山望后山,茫茫无限的“深远”;从近山望远山,恬淡缥缈的“平远”。

郭熙将“三远”结合,画面居中位置,主峰嵯峨耸拔,左右又有数峰罗列,山峰形态各异又相互呼应。巧妙地展示了峰峦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溪流淙淙的景象。

峰岫间遥见楼阁殿堂,渔夫樵子,旅客游人,置身其中,个个意态欣然。

峰岫间遥见楼阁殿堂

深山幽谷中,溪水解冻,涓涓泉水流淌而下,汇入山脚下的深潭中。岩坡上有树木生长,它们或直或欹,或聚或散,都显得主次分明。

画面构图幽奇,意境清旷,石状奇特,山光浮动。无论是构图、内容、还是气息,都充分体现了早春时节的典型特征,实际上,这些景物并非早春时节的独有特征。

这也正是郭熙的高明之处:用平常景色,来独显早春风光,亦是“三远”式构图的精妙之处。

旅客游人置身山中

郭熙的山水画技法,师从李成,无论是“卷云皴”还是“蟹爪枝”等技巧,他都运用自如。

《早春图》的主山画于中轴上方,其间山石先以圆笔勾勒轮廓,中锋、侧锋并用,再于阴暗面以湿笔皴擦,层层淡墨反复地渲染,强化量体感,是标准的“卷云皴”技法。

这种技法能真实反映沉积岩地貌,也可使画面产生如云雾般变幻的戏剧效果,适合描写初春乍暖还寒,淡冶如笑的山野景象。

卷云皴塑造主峰

干长挺拔的巨松,伫立岩盘上,佐以蟹爪为树枝、梢末,浑厚的“鬼面皴”大石,雄踞中轴下方,让整幅画面足够稳固,不会因为那些早春之雾气变得飘飘然而立足不稳,可谓独具匠心。

礁石采用鬼面皴画法

郭熙将其山水画观精准地归纳于诗句之中,并通过实践将其完美地诠释。

《早春图》不用那些春天习见之物表现春色,转而以旁敲侧击的方式,通过融雪雾气,将早春气息隐藏于山谷之中,也即乾隆所赞“不籍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基。”

就像一位掩面而立的少女,淡冶优雅,虽不见面容,却能感受到其盈然笑意,可谓表现山水自然美之巅峰。​

《早春图》是郭熙晚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中国山水画史中有着里程碑式的地位。

以蟹爪为树枝、梢末

关于《早春图》

画作是郭熙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代表之作;

也是郭熙本人的巅峰之作;

《早春图》在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画作深受帝王、贵胄与士人欣赏;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镇院三宝”之一。

阅读数 2.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