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狩野永德的《洛中洛外图屏风》被誉为“日本的《清明上河图》”,画面描绘的不只是名所以及各处建筑,庶民生活的街区亦穿插于左右两扇画面中。整个画面充斥的金云,具有缓和变化和区分现实空间与物语空间的作用。
这不仅是一幅画,也是一部浓缩在画中的珍贵史料。
——山下裕二

现代人若是想要一睹北宋都城汴梁曾经的繁华,观赏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这幅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的风俗长卷,通过画中814位衣着不同,神态各异的人物,以及无数当时的楼宇树木,往来车船,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和热闹,以及汴河两岸的优美风光,纳入五米长的画卷中。


无独有偶,五百多年后的室町时代末期,一位日本画家也将养育自己的都城——京都的风雅和繁华,画成了一幅传世之作,这便是《洛中洛外图屏风》。
与它的老前辈《清明上河图》一样,《洛中洛外图屏风》也存在多个版本,其中主要分为战国时代绘制的版本,和江户时代绘制的版本,据统计,数量多达168个版本。在遗存下来多个版本中,最知名的版本,也就是出自大画家狩野永德的上杉本《洛中洛外图屏风》。


《洛中洛外图屏风》(上杉本),六曲一双屏风画,左幅右幅尺寸相同,纸本金地着色,被定名为日本“国宝”,现藏于米泽市上杉博物馆。
据推测,此一版本绘制的景观年代为1561年左右,室町幕府13代将军足利义辉治下的京都,绘制完成年份大概在1562年。之所以称为上杉本,是因为此画由日本传奇大名织田信长,于1574年赠与强敌上杉谦信以求和平,之后便代代藏于上杉家,故称之为“上杉本”。

描绘日本古都京都的画作,为何称为《洛中洛外图》呢?
众所周知,京都乃是模仿唐都长安所建,但心大的日本人不知从何时起,将右京部分称为“长安城”,左京部分称为“洛阳城”。
但是右京部分多湿地,不适宜发展,不久便荒废了,故右京“长安城”名存实亡,后人们便以左京的代称“洛阳城”来代指整个京都,略称便是“洛”,古代有力大名前往京都面见天皇和将军,便称为“上洛”。

这幅京都的全景图到底画了些什么?
屏风的右扇,从西侧开始,描绘了东山一带的景色,并将京都御所放在了画面左侧,渐次描绘了祇园祭的山车游行,鸭川以及东山各处名所。
左扇则从东侧开始描绘北山、西山的景色,有花之御苑、方广寺、相国寺,公家以及武士的宅邸,嵯峨野、高雄、鞍马等名所。

然而,画面描绘的不只是名所以及各处建筑,庶民生活的街区亦穿插于左右两扇画面中。画中总共描绘了2479个人物,担着扁担走街串巷的贩夫走卒,身着华服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公家贵族,昂首于游行花车上的祭祀人员,与商家讨价还价争地面红耳赤的平头百姓……
与《清明上河图》一样,这些自古以来便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小人物,无疑才是画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
《洛中洛外图》的价值不仅在美术方面,它对于往昔城市景观的描绘,使其在建筑等不同的领域中,都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吸引大家注意的,还有那些布满画面的金色云朵。这些散布画面上的云朵,占据了两幅屏风近一半的画幅,在习惯于“留白”的中国人看来,这些金云似乎有些突兀,它们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在传统的日本绘画“大和绘”中,金云便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留白”相似,只不过它起到了更多的一些作用。
乍一看这幅画,似乎和《清明上河图》一样,采取了散点透视,并无近大远小之分,然而细看,我们会发现,处于画面下方的人物和房屋,与处于画面上部的人物和房屋,相比较之下,还是略大一些,如若没有与成排的房屋相穿插的金云,这种变化就会显得突兀,因此,金云实际上起着缓和变化的作用。

此外,这些金云还有一种区分现实空间和物语空间的作用。云,作为一种在神话故事中,具有骑乘性质的景物,让观者有一种骑在云上俯瞰大地的观感。因此,在这幅画中,作者强调的是我们与画面的“分离性”,而不似《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似乎进入画面,感受画中情境的“融入性”。
穿插着的金云似乎时时在强调,画中的景色与我们实际相处的世界,有一种现实世界与物语世界的分割,我们似乎永远无法进入画中那个时代,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
这在身处后世的我们看来,这种效果更有深意,而这种类似宿命般的分割和不可触碰,又时时透着日本传统美学的悲剧色彩,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日本的文学。
由此可见,美学思想在各类作品中的共通之处。

画面右扇左下角,印着画家的印章,朱文圆郭印“州信”,这个“州信”又是谁呢?
实际上,“州信”便是日本画史上鼎鼎大名的狩野永德。狩野永德,出生于京都,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画门贵公子,其家族“狩野派”名噪一时。永德曾祖父狩野正信自室町时代开创开始,再到祖父狩野元信奠基,传至父亲狩野松荣时,已是掌握了画坛绝对话语权的首领,且弟子门人众多,声势极大。
狩野派凭着高超的画技,以及将传统中国历史题材绘画大和化,博得了掌权者的喜爱,源源不断地接受着来自大型寺庙及宫殿的作画委托,且多是在大门、墙壁、屏风或天花上的大型绘画。

作为家中画业继承者的永德,更是其中佼佼者,其在世时,不仅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大友宗麟等或权倾天下、或称霸一方的诸侯画过画,更为天皇绘制过皇宫内里的障壁画。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永德遗留至今的画作仅存四幅,其余皆湮灭于历史之中,1590年,永德也在绘制东福寺法堂的天井画途中因过劳染病,不久便去世了。
《洛中洛外图屏风》中的那个时代已然逝去数百年,然而纵使历史的尘埃有多厚,依旧挡不住如今仍躺在博物馆里,这幅被誉为“日本的《清明上河图》”的杰作所闪耀着的熠熠金光。

关于《洛中洛外图屏风》
作者为日本画史上鼎鼎大名的狩野永德;
日本的“洛中洛外图”,版本约168个;
作品描绘了1560年代时期的京都全景;
穿插画面的金云是其特色之一;
画作被誉为“日本的《清明上河图》”;
作品被定名为日本“国宝”。
文/张博文(美术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