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童趣,跃然纸上——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宋元以后,画坛上涌现出大量“婴戏”图、儿童画这类题材作品,苏汉臣《秋庭戏婴图》,正是此类绘画中的佼佼者。画中对小姐弟的描绘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各种玩具使画面包含丰富的生活气息,兼具真实性和趣味性。

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亦以其专心为之也。

——《南宋院画录》

汉臣制作极工,其写婴儿,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可谓神矣。

——顾炳《画谱》

《秋庭戏婴图》(局部)

在中国历代绘画作品中,有一类以儿时玩乐情景为题材的作品,名曰“婴戏图”。每当看见此题材作品,总能使人回忆起自己的孩提时代。

虽然早在秦汉以前的工艺艺术中就出现了孩童形象,以绘画呈现的例子也可追溯到六朝。但唐代才逐渐出现了在单一画面中以充满乐趣的孩童玩耍情景为主的作品,发展至宋元以后,涌现出大量“婴戏”图、儿童画这类题材作品。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苏汉臣《秋庭戏婴图》,正是此类绘画中的佼佼者。

秋庭戏婴图

苏汉臣

苏汉臣的“婴戏”图,又有什么过人之处?

细观《秋庭戏婴图》,画中孩童一男一女,一幼一长,似为姐弟。

女孩身穿白色浅花纹的交领衫,衣领、袖口滚红褐色边;下身为白色暗花纹裤。头上梳着双鬟,以青、红色发带、玉钗、珍珠等装饰。

男孩则身穿红色金纹对襟罩衫,下身为白色印花裤;头发如烙铁样,是常见的孩童发式。

姐弟在玩玩具

他们围立在华丽的花凳旁,聚精会神地拨弄着一个小玩物。让他们如此聚精会神的小物件到底是什么?

画中姐弟正在把玩的玩具,叫“枣磨”,是一种宋朝流行的游戏。

孩子们将两颗枣子分别插在一根竹棒的两端,又用三根竹签支起另一个被削掉一半,漏出枣核的枣子。他们将竹棒横立在枣核之上,比谁能将其转动更长时间。

这种早已失传了的游戏方式,在画中还留下清晰的痕迹,让人眼前一亮。

宋朝流行“推枣磨”游戏

枣磨示意图

不仅如此,两个小孩身后精致的圆形漆凳上,还摆放着各种玩具,诸如“八宝纹纸格”、人马转轮、玳瑁盘、小陀螺等各种各样的玩具,以及红色佛塔、碗钵、铙钹等演奏乐器。

这些小物件,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细心,还从侧面反映出了宋朝百姓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与趣味。

画面背景部分,最显目的是一块高挺耸立的笋状太湖石,造型坚实挺拔,奇石周围簇拥的芙蓉花摇曳生姿,或昂头绽放,或含苞欲开。

芙蓉花旁有一簇洁白的雏菊和鸭跖草,菊花静静盛放,不与芙蓉争艳,只为装扮静谧的秋色,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

洁白的雏菊

在画中,作者着重刻画孩童的眼眸,让其充满灵性、天真无邪。孩子们皮肤白嫩、身躯微胖、健康活泼,一看便知其生活滋润幸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宋朝文治管理下的繁荣经济。

孩童衣纹上所用的线条细利流畅,衣衫下垂轻爽之意甚足,男孩花裤上的印花一一描出,风格细腻写实,符合北宋末期宫廷院画的特质。

花丛里还有一只花凳,上面散乱地放着一些儿童玩具,更点出一个“戏”字,同时也交代了儿童游戏的过程、内容,引出特定画面的前情后景。

800年前的儿童玩些什么玩具?

桌面上的各类玩具

人马转轮与八宝纹纸格示意图

整体看来,姐弟两人头发、眉目,衣饰,都精心刻画,丝染兼备,而且变化极为丰富:以长而圆润的线条,画出衣纹,再仔细点染衣服上的花纹,不仅画出质料的柔软细致,更赋予衣服华丽的质感。

这些细微的处理,使得那丰润、柔软、细致的模样,跃然于纸上,令人心生爱怜。其写实的程度,几可用栩栩如生来形容。除了精致的刻画,就连孩子那贪玩的神态,也被画得丝丝入扣。

仔细描绘出衣服上的花纹

从绘画色彩来看,苏汉臣的色彩选择醒目而纯粹,能顷刻抓住赏者之心。更为重要的是图中对此节奏安排巧妙,使赏者的心态能随着节奏的变化而收放自如。

画面背景下的太湖石与芙蓉花,一黑一白,一重一轻,一主一宾。

两个孩童的衣服也是如此,男孩的衣服外红内白,女孩的服装则是白衣衬点红。男孩年幼,女孩稍长,男孩调皮,女孩温婉。张弛有道,玩味无穷。

不难发现,类似的节奏变化于图画中比比皆是,足以反映绘者之匠心独运,画面之生动活泼。

太湖石与芙蓉花形成对比

苏汉臣,南宋画家,河南省汴梁人。宣和间曾任画院待诏,高宗绍兴间复职,孝宗隆兴初授承信郎。苏汉臣所绘仕女、人物及佛道宗教画,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他尤擅描绘婴儿嬉戏之景和货郎担,情态生动

《南宋院画录》记:“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亦以其专心为之也。……婉媚清丽,尤可赏玩,宜其称隆于绍隆间也。

又称其画人物,“制作极工……著色鲜润,体度如生”。苏汉臣画的婴儿,不仅外貌和婴儿别无二致,而且神态体度,皆栩栩如生。

画中婴孩比例准确栩栩如生

为何普通的婴儿画法,却被说成神乎其技呢?

北宋之际,当时的绘画技巧手段尚不成熟,对于画家们来说,刻画婴儿面部造型,是一大难题。一般画家手下的婴儿,其比例、面相都有成人缩小的感觉,而且缺乏对孩童面部的局部结构处理。

苏汉臣手下的婴孩,造型虽仍有沿袭前代弱点的痕迹,但比起同时代其他人物画家来说,已是相当精湛了。书中所记的这段,在《秋庭戏婴图》,也得到一一印证。

婴孩表情生动

苏汉臣传世作品有《货郎图》、《秋庭戏婴图》、《杂技戏孩图》等。同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冬日婴戏图》,被认为是与《秋庭戏婴图》成对的作品。画中两位孩童,一位拿孔雀羽毛,一位持五色旗逗弄着一只猫。

苏汉臣《冬日婴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精湛的技法与精微的细节外,而此幅《秋庭戏婴图》还有让人值得回味的一点,那就是画中纯粹干净的灵魂。画面所描绘的的孩童乐趣,是最为纯天然、最为真实的

虽是稀松平常的自然姿态,却带着平凡生活的美妙精髓;虽是宋朝老百姓生活中日日可见的一幕,但这样人间烟火味十足的一幕,却又完美地体现出了那个朝代人们的幸福。

《冬日婴戏图》(局部)

在宋代,经济艺术繁荣发展,文治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平静而幸福,大量世俗生活形象进入到绘画中,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工,不断创作出具有世俗化和商业化的风俗画。婴戏图因包含了丰富的生活气息,兼具真实性和趣味性,而大受欢迎。

《秋庭婴戏图》作为“婴戏”题材绘画的代表,有别于一般宫廷院体画或传统文人画。画家苏汉臣将个人情感融入细致传神的描绘中,在表现宋人审美情趣的同时,为我们展示了来自千年前的童年乐趣。

苏汉臣 《灌佛戏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秋庭戏婴图》

宋代“婴戏”题材类代表作,也是苏汉臣最著名的代表作;

孩童外貌、神态、体度,皆栩栩如生;

带有远超当时其他画家的描绘技法;

是苏汉臣内心抒发之作,有着他最本真的精神;

包含了丰富的生活气息,兼具真实性和趣味性。

阅读数 5.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