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诺森三世如何成为众王之王
前因:丕平献土;后果:英诺森三世实现权力巅峰。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公元751年的丕平献土,让欧洲教权拥有了世俗的一面,并逐渐发展成为对抗世俗王权的一种力量,教权和王权的对抗成为欧洲中世纪历史的一条主线。

1198年1月8日,英诺森三世(意诺增爵三世,Innocentius PP. III)当选罗马主教(教宗),同年2月22日即位。

这是他人生巅峰的开始,也是整个欧洲中世纪教权巅峰的开始。当然,走向巅峰,无论是个人还是教权都是经历了一个过程。

英诺森三世所处的时代,是欧洲教权与王权激烈争夺的时代。就在一百年多前,发生了卡诺莎之行,德皇亨利四世冒着暴风雪跑到教皇门前下跪,祈求不要被开除教籍,由此可见,教权和王权之间对抗的激烈。

亨利四世和教宗额我略七世(格里高利七世)在卡诺莎

但如果说教权真的足以对抗王权,除了宗教层面外,还得靠硬实力。自加法兰克国王丕平献土有了所谓的教皇国后,教权也可以被视作一种世俗权力,拥有了现实中的基础。伪文件“君士坦丁献土谕”让这一基础拥有了“合法性”。同时,教权拥有在宗教思想层面的加持,使得其成为类似却又不同于欧洲王权的特殊的一种力量。

这三点是英诺森三世得以将教权推向顶峰的前提条件,而真正做到权力巅峰,英诺森三世需要从教权和世俗权力两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是教权方面。

他特别强调教权高于世俗的王权。他说:“教皇是太阳,世俗国王是月亮……国王如不能诚心侍奉基督的代理人,就不能正确地治理他的国家……国王拥有肉体上的权利,祭司拥有精神上的权利,由于精神统治著肉体,教皇也应高于国王。”

此外,英诺森三世还调整扩大了教皇的宫廷机构,一改此前各地大主教兼任教皇使节的监督职能,开始向各地派遣枢机主教以监督各地教会。

英诺森三世决定,各地主教必须监督其属下的教区和修院,随时撤换不称职者,使西欧的教会系统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让他们在教皇的掌控之下。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即欧洲王权无法实现的“郡县制”以及“中央集权”,竟然在教皇这里先实现了。

英诺森三世对基督教最大的贡献还在于1215年的“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这次会议对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所应遵守的规范作了许多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是规定了七项基督教圣礼:包括洗礼、成年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神职叙任礼和临终涂圣油礼。每个教徒每年至少应向神父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

这相当于在宗教中“立法”,而裁决者就是教宗英诺森三世,而世俗教皇必须遵循这套法律。这也让教宗成为在道德上可以制裁君王的人。

其次是世俗层面的努力。

这方面,英诺森三世犹如一个地方诸侯,利用国王之间的利益争端和摩擦,为教皇国以及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令自己壮大。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事儿:

第一,他在国王间纵横捭阖。

对于英诺森三世以及教皇国来说,最大的威胁无疑是北边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南边的西西里王国。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南北两边让一个王朝或者一个家族统治。

教皇国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始终要应对南北两大势力的压力。图为15世纪-16世纪的个王朝疆域范围

于是,当他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的亨利六世迎娶了西西里王位的继承人康斯坦斯公主后,意识到他们的儿子及其代表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即将拥有南北两大王国时,他就极力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英诺森三世被选为教宗后,正好是亨利六世刚去世一年,恰逢德意志的霍亨斯陶芬家族韦尔夫家族激烈争夺王冠之际,他考虑到刚才提到的担忧的情况,选择了支持韦尔夫家族,并利用双方的许诺,夺取了斯波莱托、安科纳等地,使教皇国北达波河下游,南抵那不勒斯边境,可谓盛极一时。

但当英诺森支持的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登上皇位之后,新皇帝立即翻脸,不承认教皇在战争中获得的好处,甚至要染指西西里岛。于是,他又推出了从小被他养大的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将奥托四世开除教籍。

被开除教籍的直接后果是,这个国王分封的其他诸侯可以以此为借口,不再向这位没有教籍的国王效忠。这一点,英国的无地王约翰最有体会。当年他不满教皇在身边安插教皇的心腹坎特伯雷大主教,遭到了英诺森三世的绝罚和废黜。无地王约翰最终也只能向教皇认错,并且向教皇没你那缴纳一千镑贡金。

可以说,当时的欧洲各国王国的国王,都不得不臣服于英诺森三世的教权之下。

此外,他还极力劝说欧洲贵族组织进行十字军东征,并且利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默许并认可了十字军攻陷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现实。因为在此之后,拜占庭教廷受到了极大的打压,得益的是罗马教廷,并在基督教世界如日中天。

后果

英诺森三世被誉为史上最强教皇,是众王之王。

结论:总之英诺森三世通过在教权和世俗王权两方面的努力,令教权达到了欧洲中世纪的巅峰。不过仔细来看,英诺森三世之所以成为众王之王,在宗教的背后,实则是现实世界的硬实力作为支撑的。

阅读数 1.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