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后倭马亚王朝建立;后果:泰法割据年代的开幕。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后倭马亚王朝建立:756年,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室皇孙在西班牙建立了一个伊斯兰国家——后倭马亚王朝,从此揭开了中世纪伊斯兰政权对西班牙的长期统治,直到曼苏尔死后,逐渐走向分裂状态。
1002年8月11日,后倭马亚王朝的摄政者穆罕默德·曼苏尔在征伐西班牙北部的基督教诸王国时,突然死在了麦地那塞里。
这位穆斯林代言人突然离世之后,后倭马亚王朝立刻陷入了一系列宫廷政变,最终导致一些地方出现领主割据,形成了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西班牙最大的穆斯林王国也随之灭亡。

摄政者穆罕默德·曼苏尔被称为“十世纪的俾斯麦”
曼苏尔的死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是因为他生前的巨大成就以及特殊身份造成的。
曾经横扫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的曼苏尔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野心勃勃的贵族公子曼苏尔刚好遇到了12岁继任哈里发(阿拉伯帝国的最高领袖)的希沙姆二世。哈里发还小,大权自然掌握在了太后手中。
曼苏尔以自己博学多才的优势取得了太后的信任,破格从文书升到了侍从长、摄政大臣,顺理成章地成为哈里发和大臣之间的代言人。
然而,曼苏尔的野心却不止于此。在他摄政期间,共向北部的基督教王国发动了52次讨伐,不仅洗劫了巴塞罗那等重要城镇,还威胁着所有基督教势力向后倭马亚俯首称臣,甚至最大的基督教王国纳瓦拉女王被迫下嫁给了曼苏尔。

曼苏尔的征服路线
可以说,曼苏尔摄政是伊斯兰势力最强势的时期,成功横扫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因此,曼苏尔被穆斯林称作“曼苏尔·比拉赫”,也就是“真主庇佑的胜利者”之意。
对外讨伐的节节胜利,让曼苏尔的篡权野心不断增长,他开始将政府从首都的科尔多瓦城堡迁到自己建造的宫殿中,号称“灿烂之城”。随后,曼苏尔干脆彻底废黜了哈里发的身份,下令枢密院颁发的一切公文必须使用他的印章,这俨然已经是国家首脑的做派了,而哈里发在后倭马亚王朝已经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摆设。
曼苏尔的专权和独霸必然遭到国内贵族的嫉妒和憎恨。其实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发生了一起贵族叛乱的暴动。虽然最后叛乱平息了,但想要除之而后快的权势贵族已经渐成趋势。
终于,在曼苏尔远征途中,不幸遇害。根据基督教王国方面的说法,曼苏尔是被基督教徒打伤致死的。到底真相如何,如今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就从他死后的混乱局势来看,当时后倭马亚王朝内部早已矛盾重重。
曼苏尔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先后被谋杀,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便英年早逝。因为他们并没有父亲那些积攒多年的威望,这就让王朝内的王公大臣觊觎哈里发的位置。当然,这也怪两个儿子自己不争气。
老二阿卜杜勒在哥哥被不明不白地暗杀了之后,害怕自己也有同样的下场。他一上任便宣布了下一任哈里发人选,这样可以保证王位的稳定。老二阿卜杜勒更大胆地是直接做了父亲都不敢突破的事情:改朝换代,也就是彻底换掉后倭马亚家族。
他为了让大臣们屈服,甚至要求他们按照柏柏尔人的方式头戴穆斯林缠头巾,这等于是在羞辱这些大臣们。因为柏柏尔人虽然在军队中占据中坚力量,但向来是奴隶身份的雇佣兵,地位低下。
老二阿卜杜勒的这一激进举动彻底惹怒了科尔多瓦臣民们。就在父亲曼苏尔去世不到七年,他的第二个儿子阿卜杜勒也被莫名其妙地处死了。
这似乎是阿拉伯人的特色:精通暗杀,甚至英语里的“刺客“一词,就是来源于阿拉伯人专门刺杀政要的组织:阿萨辛。

手里拿着大马士革弯刀 创立阿萨辛的传奇人物
曼苏尔以及他两个儿子的突然遇害,造成了后倭马亚王朝最高权力迎来了空档期,失去顶梁柱的王朝内部瞬间乱成一团。之前一直被打压的雇佣军柏柏尔人、斯拉夫人纷纷宣布脱离王朝统治,就连北方的基督教王国也趁机南下吞并。

基督教王国势力南下趋势(绿色为伊斯兰国家)
后倭马亚王朝再也无力控制这种地方割据和独立的混乱局面。曾经统一的伊斯兰王朝,如今陆续出现了20多个诸侯国分立局面。

后倭马亚王朝解体后在原有的行政体系上建立的泰法诸国
后果
泰法割据年代的开幕:通过篡权继任哈里发的曼苏尔去世之后,王朝政局动荡不安,终于在1031年,末代哈里发被废黜,后倭马亚王朝正式宣告解体,小国林立的泰法(类似中国的诸侯国)割据时代到来了。
结论:摄政者曼苏尔的死,是伊斯兰势力在西班牙扩张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也带来了伊斯兰王国本身的分裂和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