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其昌根据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的景色,创作了《秋兴八景图册》。画面中有草木葱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点,又有水乡的情调和江边景色。在简率大气的构图中,缀以秀逸典雅的诗文书法题跋,充满文人逸致。
董思翁之笔,尤人所能。其用墨之鲜彩,一片清光,奕然动人,岂人力所得而为!
——王原祁
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秀丽生动,非人力所能及也。
——《明史》

《秋兴八景图册》(局部)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九月间。这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和动荡的时期,从这一年的八月初一到九月初一,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明光宗就完成从登基到殡天的全过程。
在明光宗朱常洛还只是皇长子的时候,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董其昌曾做过其老师,虽然时间不长,但朱常洛十分信任这位老师,在包括董其昌在内的士大夫们的帮助下,朱常洛最终立为太子。
本来朱常洛计划任董其昌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但这一任命随着光宗猝然离世而搁浅,董其昌得到重用的愿望也被破灭。
面临朝中如此剧变,董其昌为自保,同时也沉迷于艺术与参禅,借休养之机,饱览江南秀丽的景色、品鉴江南诸多藏家的古人书画名迹。《秋兴八景图册》正是绘于外游途中。

船上人在赏景
秋泛之景
据题款可知,《秋兴八景图册》描绘他于万历四十八年秋,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的景色。画面中有草木葱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点,又有水乡的情调和江边景色。
第一开画面中山川巍峨、长松直立,并画出白云、红枫。

秋兴八景图册(一)
第二开画面中近水坡石上的一丛青松与远景中的山峦遥相呼应。

秋兴八景图册(二)
第三开画面近处为青林红枫,映衬出远处高山白云。

秋兴八景图册(三)
第四开画面中描绘的是在近水映衬下的远山。整个画面秋意盎然,萧瑟寒凉之感油然而生。

秋兴八景图册(四)
第五开画面为秋林远山,董其昌将视距拉开,使树木山石缩小,衬出远处的空寂与苍茫云烟。

秋兴八景图册(五)
第六开描绘的是青林长松之下,一间房屋,空寂无人的山中景色。

秋兴八景图册(六)
第七开画面中山形雄浑,云气横生。画家将视点调高,从高处俯瞰,青林屋舍,平静安宁。

秋兴八景图册(七)
第八开画面远景为远山,近景为江边楼阁,有小舟在湖中漂流,生气盎然。
每一页也都有董其昌的题诗,这和他推崇并有所建树的“文人画”理论是相契合的。

秋兴八景图册(八)
师古人与师法自然
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凭借自己对古人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有取舍地摄取众家之法,按己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自成家法的化境。在《秋兴八景图》中,明显能看到前代大师的影子。
《秋兴八景图》第一开仿赵孟頫,近处平坡古松傲然,中心山石耸立,峰峦层叠。赵孟頫是元代书画家,在书法绘画上独树一帜,也是董其昌想要超越的一座高峰。
他认为赵孟頫的树法可学,青绿设色之法对其也是影响深刻。此开设色典雅,深受赵孟頫影响。

近处平坡古松傲然
第二开是临米芾的。米芾是董其昌所推崇的南宗一脉中的重要人物。米芾与其子米友仁开创的“米氏云山”画法对董其昌影响深刻。
董其昌对此进行临摹和研究,但也有创新,他将米氏山水常用的横卷构图改为竖轴构图。这一幅便是竖构图,但在山石的结体方面更多地采用了董源的笔法。

结构颇有米氏山水意味
董其昌还说“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山川为师,其次以古人为师”。由此可见,董其昌是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
《秋兴八景图》是董其昌乘船经瓜步江,过京口、吴门等地时即兴绘成的,其中反映出江南山水的画面。他在其中一开的题跋中也表示其是在闲适的船行之中,观看到山水美景,才激发其创作灵感。

岸边茅亭
“师法自然”也并不是原样描摹所见的山水、草木。董其昌画面中的景物也不是现实景物的直接反应,也是经过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才呈现出来的。他所认为的绘画之美,并不在真实的表现自然,而是画家笔下创作的笔墨世界。
董其昌运用披麻皴来表现山石。这种皴法也是董其昌主张的南宗画法的核心表现技法。画面并没有勾勒精细、深入刻画的痕迹,一切的景物都来自自然,但又借自然来表现笔墨形式和文人的趣味。

溪水从远处而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和,恬静疏旷,用墨酣畅,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主张学古变古,提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在书法、绘画上颇有造诣的董其昌,有着较高的文学素养,其诗文毫不逊色。著有《容台集》,其中文集九卷、诗集四卷,是位不折不扣的文人画家。

山石柔和
前文提到,万历四十八年,此时正值董其昌人生“多事之秋”,作为一代硕儒于高官显宦,虽在画面中呈现出一片清静悠远、云淡风轻之景,但仍可从一些小细节看出其内心实则翻江倒海。
他将此图册题为《秋兴八景》,不免使人联想到杜甫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名篇《秋兴八首》。《秋兴八首》正是杜甫面对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自身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对国家命运无能为力。

树木华滋
董其昌秋泛水上,已有如此情感。自担任朱常洛老师之后,董其昌就因立储之事多次卷入宫廷权利之争,几起几落,都不甚得意,二十余年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朱常洛的即位显然令他充满期待,然而朱常洛的离世、朝局的波谲云诡,则令他心灰意冷,面对这江上秋景,免不了悲从中来。
除题目借用诗名,董其昌还在每幅画上都题诗一首,他曾说“题画诗不必与画尽合,但期补画之空白,适当为佳”。
实际上《秋兴八景图》中有六幅画上的题诗都与秋天有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与画境相呼应的。同时从构图的角度,文字成为画面的一部分让画面更和谐。体现出“诗画一体”的文人画风格。

诗画一体
《秋兴八景图册》具有“秀峰如簇,川原苍莽”的江南景象。在简率大气的构图中,缀以秀逸典雅的诗文书法题跋,使画面平添虚实互补、图文并茂的美感与古朴的诗情,丰富了山水的拟人比德表现力,使诗书画的文人逸致更为浓郁。
作为董其昌山水至精之作,《秋兴八景图册》对于研究他的绘画风格、笔墨技巧、美学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江南水乡,风雨迷蒙
关于《秋兴八景图》
《秋兴八景图》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代表作品;
描绘了“秀峰如簇,川原苍莽”的江南景象
绘于董其昌人生“多事之秋”之时;
体现出画家师法自然、师古人的艺术主张;
诗书画结合使画面的文人逸致更为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