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大和政权向南朝称臣;后果:倭五王停止与中国的官方往来
作者:容城彬松 / 编辑:王莫失
前因:
大和政权向南朝称臣。
公元478年,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在刘宋政权的首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来了一伙使节。他们身材矮小,有着和在当时常见的北方五胡之人、东北高丽人和新罗、百济、乃至西域人截然不同的面容。但是刘宋群臣对他们并不陌生,反而可以说是很熟悉,他们正是倭国人。
早在高祖武皇帝刘裕还只是东晋的一方将领的时候,东方大海里的一个叫倭国的小国就来朝贡过,那时候他们的王叫讃。
刘裕继承大宝以后,倭国很快就又遣使来祝贺,刘裕当时还很高兴。后来,倭国出现了历史记事,当时中原王朝正是文皇帝刘义隆在位,倭国派使者来送一些土特产什么的,两国常有往来。
直至430年,刘义隆北伐失败,闹得整个国家陷入动荡。这时倭国的实力强了起来,在朝鲜半岛上还挺有点影响力,他们的新王珍派了使者到刘宋那里要求册封自己为“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倭五王-武
这个要求实在是很没道理,当时的倭国充其量也就是占着六国之一的任那的一点地方,也许更大一点,怎么就能想到要管了六国诸军事的?要不干脆再封个朝鲜王好了?新罗跟刘宋往来的不多,刘宋对他们的情况不太熟悉,但是百济可是半岛上和刘宋关系最好的。
就算是这样,当年武皇帝也只封了百济王“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的封号,只给了他们都督百济本国的军事。想要册封总得实事求是才对。倭国人心里那点小九九挺简单,就是想让中原王朝给他们个大义名分,他们再打着中原王朝的旗号抢新罗和百济的地盘。
所以倭国王派使者到刘宋好几趟,文皇帝一直就只封了“安东将军、倭国王”,六国的军事一个都不给,也许是想让倭国人知道知道什么叫“要诚实,不说谎”。这个事也一直成为当时中原王朝的既定国策,始终也就给个“安东大将军、倭国王”的封号。
不过这一次事情不太一样。新任的倭王武这个人很强硬,在上疏中说自己家好几代励精图治啊,武功赫赫的。说是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听着是挺厉害。态度也摆得端正,一个劲地说要发动义士虎贲来帮忙平定叛乱。虽然听起来不太实际,但是好歹也算是心意到了。约么着刘宋是看自己也是秋后蚂蚱没几天好活了,想要六国诸军事,那就给了得了,大家互相开开心。
好景不长,倭王武这个称号带回来还没捂热乎,刘宋就亡了。使者刚回来没几天,老婆孩子还没亲热亲热,就又得跑一趟南京,去庆贺萧道成创立大齐,顺便问问之前的称号还算数不。结果使者到了一问,南齐君臣来了一句“要诚实,不说谎”,把六国军事又收回去了。就是把将军号往前进了一点,封了个镇东大将军,但是这次连封不封倭国王都不提了。

任那地图
使者回来如实禀报。这事不如实也不行啊。倭王武一听就很不乐意了,他们这些人真就好意思这么干!得了,以后咱也甭给他们进贡了,我可不能学我爹我爷爷我叔叔他们在那吃力不讨好。
于是终南齐一世,倭国再没出现在史料里过。后来南齐被南梁代替,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一遍。还是倭王武,来庆贺南梁建立,然后要求册封。南梁不愧是和南齐是一家人,都姓萧,都一样小气。
这次一样是不提倭国王和六国军事的事,只是给将军号进封了个“征东大将军”。倭王武自然是更加不乐意了,从此就真的再也没出现在南朝史书中。日本的再一次露面,要等到隋朝建立以后了。
倭五王是《宋书》《南齐书》《梁书》等中国南朝史书中记载的,五世纪时在位的讃、珍、济、兴、武五位倭国国王。一般认为,倭王讃相当于应神或仁德、履中天皇,珍(也称弥)相当于反正或仁德天皇,济相当于允恭天皇,兴相当于安康天皇,武相当于雄略天皇,即第15代至21代天皇。
结论:倭五王时期的中日往来受到东亚诸国政治局势的直接影响。倭王武最后一次遣使以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官方往来中断达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