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曾形成为重要的乐种。其初常用鼓、角、箫(排箫)、笳等乐器,曲目中亦常有歌词,可供歌唱。
鼓吹乐作为历史乐种,特指汉魏以来,宫廷、军府、官府中与仪仗、军旅、宴飨有关,并见于乐府或太常等机构编制的乐种。广义的“鼓吹”,见于明代的专业鼓吹行。

鼓吹乐
宋、元以后,由于历史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鼓吹乐的合奏形式渐在民间发展;明、清虽仍有官府设置,其乐器编制与应用场合早已迭经演化。民间的诸种流派经过职业、半职业艺人或寺院艺僧的创新,虽或沿用鼓吹之名,也已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近世各类新兴乐种。
起源
初创阶段不晚于汉初。班氏家族称雄于西北时,班壹已经用了鼓吹乐,它的来源就是西北民族的马上之乐。至汉武帝时,鼓吹乐中的“横吹”,还从西域音乐《摩诃兜勒》中汲取创作素材;六朝时亦与“北狄乐”、“北方箫鼓”有关。

《摩诃兜勒》
鼓吹乐与民间歌曲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在汉代军乐中也并不避免爱情和反战题材的民歌原词,如汉铙歌《上邪》歌唱爱情的永恒,横吹曲《紫骝马》歌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之类。只从《乐府诗集》中现存鼓吹曲辞的形式与内容上即可看出鼓吹乐与两汉魏晋以来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
汉魏时期
鼓吹乐是汉魏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以打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有歌唱。秦末汉初,鼓吹乐已在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居住区流行,大约来源于西北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当时用鼓、角、笳来演奏。角和笳这两种吹乐器和畜牧生活可能有密切的联系。

鼓吹乐
鼓吹乐始以外族音乐为主,进入中原后,这种形式因其嘹亮雄壮被用于军乐,以后又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鼓吹乐,汉哀帝时乐府里的邯郸鼓员、江南鼓员、淮南鼓员等可能指的就是不同地区的鼓吹乐工。从《乐府诗集》所收的汉代鼓吹乐的歌词看,不仅仅限于军乐军歌,还有不少涉及爱情题材和反战内容的作品。
种类与用途
一般情况下宋以前的鼓吹乐,共同点较多,宋、元以后则变化较大,愈近后世,鼓吹乐各种类就愈加失去其间的区别,逐渐混一,统称为鼓吹。但即使是汉魏六期间的鼓吹乐,其种类、用途之间的关系也未可执一而论。

鼓吹乐
陈后主遣宫女学来的“北方箫鼓”却不限于黄门鼓吹的原有用途;将鼓吹用于游乐活动直至“百戏”的伴奏,将鼓吹场合自亭台而至楼船、楼车等,也是汉画像砖中常见的传统。《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小序:“周武帝每元正大会,以梁案架列于悬间,与正乐合奏”,更是一种俗乐雅奏。
历史说明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虽在理论上将鼓吹乐所用乐器排斥在雅乐诸器之外,但与鼓吹乐的历史相始终,自西汉王朝直至清末,从号称神圣的郊庙祭祀活动直至隆重的军事大典,都有大量应用鼓吹乐的事例存在。鼓吹乐的初期阶段,采自民间而供奉官府。其后,又流入民间并为豪富之家使用。

鼓吹乐
明、清以后,作为宫廷与官府使用的鼓吹乐,已成古代史上这一乐种的余波;反之,流入民间的鼓吹艺人及其技艺,却在商业经济的影响下取得新的进展,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各以“鼓吹”、“鼓乐”、“吹打”为名的近世民间器乐合奏诸乐种,逐渐进入形成或发展的新阶段。
鼓吹乐种
吹打乐是中国最普遍的器乐品种,民俗活动中的婚丧嫁娶、岁时节日,都少不了吹打锣鼓。因此,它的主奏乐器“唢呐”,也就成为民间运用最广泛、普通百姓最喜闻乐听的乐器。“唢呐”俗称“喇叭”,小者称“海笛”。形制是在椎形木管上开八个按音孔,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端套以苇制哨子,下端承接一个铜制喇叭口。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吹打曲就是《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
它流传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开始热烈、欢快的乐段结束后,乐队奏出一个固定的伴奏音型,在它的衬垫下,音色高亢明亮的唢呐细腻地模拟各种飞鸟啼鸣。这些极近形象、竭尽变化的模仿,既表现了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民间艺人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在凡俗生活中提取艺术性灵的趣味,同时也是表现民间艺人演奏功夫的即兴性乐段。它的广泛流传,更得益那如此美妙、吉祥的曲名。
展示“唢呐”另一面品格的传统曲目是鲁西南鼓吹乐的《一枝花》,它采用梆子“哭腔”,奏出凄楚悲切的音调。最后以曲牌《小桃红》为素材的快板乐段,充分发挥了这一乐种中紧板慢唱的“穗子”手法,渐次逐一拉长一串长音,尽情表现演奏者的气息偷换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