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撒丁王国和法国结盟;后果:意大利第三次独立战争。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撒丁王国和法国结盟
1858年,撒丁王国的首相加富尔和法国的拿破仑三世秘密缔结了《普隆比埃尔协定》。该协定确定了法撒对奥地利的作战的意愿。
1859年,拿破仑三世率领的法国军队和撒丁王国军队组成了法撒联军。法撒联军和奥地利军队在索尔费里诺一带展开了战争,奥军战败。
这场战役,是意大利第二次独立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
此前,撒丁王国的首相加富尔拉拢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双方组成了军事同盟,共同打击奥地利。奥地利军队被拿破仑三世领导的法撒联军击败了。
奥地利国王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他一直想立下辉煌战功,成为拿破仑一样的人物。因此,他立即解除了之前统帅的指挥权,决心亲自上阵,迎击撒丁王国和法国。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率领了十几万奥军奔赴明乔河(今意大利内)岸边,在正式开战前,他要在此排兵布阵。当时,奥军要在12英里宽的战线上作战,这样一来兵力就会被分散。

拿破仑三世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没有顾及到这一点,而是把奥军均匀地分布在长长的战线上,致使每一处的奥军力量都非常薄弱。
正式开战时,奥军对法撒军队先发动了进攻,并取得了胜利。法撒联军英勇地对抗奥军,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对奥军左翼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由于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在军事部署上的缺陷,致使法军很快就占领了索尔费里诺。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看到这种态势,心里发慌了,就命奥军撤退到明乔河东岸。
然而,奥军刚撤到明乔河东岸不久,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就后悔了。他所在的哈布斯堡王朝有一个规则:没有充分抵抗就退出战场,是件极不体面的事。

索尔费里诺战役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又再次下令,命军队前进。奥军就在这样缺乏才能、又反复无常的指挥中,被法撒联军击垮了。
这时,拿破仑三世没有继续乘胜追击奥军,而是背着盟友加富尔,偷偷地找到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他商讨停战协定。
加富尔原本是想利用拿破仑三世对付奥地利,从而完成意大利的统一。拿破仑三世也不傻,他不想意大利统一壮大,以免法国彻底失去对意大利的控制。因此,拿破仑三世才决定撇开撒丁王国,独自和奥地利媾和。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因战场上的不佳表现,也失去了刚开始的斗志,不得不和法国达成协议。
双方协议规定,奥地利仍可继续保留之前控制的威尼斯。不过,奥地利要把意大利的伦巴第交给法国处理。此外,法国还提出了很多额外的条件,弗兰茨·约瑟夫一世都同意了。
法奥两国议和的消息,后来传到了加富尔的耳朵里。加富尔非常气愤,对拿破仑三世背信弃义的行为极其不满。他立即找到了撒丁国王,建议他不要在法奥协议上签字。撒丁国王迫于法国和奥地利的强大,没有顶住压力,承认了法奥的协议。加富尔一气之下,就辞去了首相一职。

加富尔
与此同时,法国背叛撒丁王国、与奥地利私自媾和的消息,也在意大利人中扩散开了。意大利人把这个事情都归咎于加富尔,因为和拿破仑三世结盟的事都是加富尔一手策划的。
加富尔因此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但他辞去首相之职后,并没有放弃意大利的统一事业。他仍然积极地参加托斯卡纳等地的政治运动,鼓励其他邦国并入撒丁王国,推动意大利实现统一。
后果
意大利第三次独立战争
1866,意大利联合普鲁士王国打败了奥地利,收复了威尼斯。由此,意大利开始了第三次独立战争。
结论:意法奥战争,是意大利争取独立统一的战争。意大利虽然胜利了,却未能完成统一事业。接下来,意大利将会迎来第三次独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