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是浪漫主义的世纪,也是民族主义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时期。格林卡开创的俄罗斯民族音乐事业由“强力集团”和柴科夫斯基继承拓展。他们共同构成了19世纪“民族乐派”中的瑰丽篇章。
在西方音乐史里,19世纪毋庸置疑是浪漫主义的世纪,但同时也是民族主义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时期。那些投入到民族主义音乐运动或受此思潮影响的、在音乐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被后人概括统称为“民族乐派”。其中影响尤其突出的是俄罗斯、捷克、挪威的民族乐派,还有芬兰、波兰、匈牙利等。
进入19世纪,俄罗斯已经发展为横跨欧亚的国家,在辽阔的土地上居住了一百多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1812年,俄罗斯击退了拿破仑的进攻,打破了拿破仑在欧陆的“常胜神话”,军事胜利仿佛给俄罗斯打了一针强心剂,在知识界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推动了民族意识的高涨。加上由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打下的学习西欧哲学思潮的“传统”下,西欧民族主义思潮(争取自由民主、民族统一、民族独立和平等)在这时期传入并影响了一大批文人志士,俄罗斯知识界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民族文化复兴”运动。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
悄悄感慨俄剧《叶卡捷琳娜》的女主角比历史原型美得不止一点点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
传说拿破仑是身高不到不到160的精致小伙子
音乐对社会思潮的回应往往总是略微滞后的。最先引领“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是文学界,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等作家将俄罗斯文学推向了“黄金时代”。音乐界也有不少作曲家、音乐家尝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和表达,其中较早取得广泛认同的是格林卡(1804-1857),他将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提升到可与西欧专业创作相媲美的水平,为俄罗斯的民族音乐事业开拓了道路。他对俄罗斯音乐影响之深远,早已得到后世公认,被冠以“俄国音乐之父”。19世纪下半叶,格林卡开创的民族音乐事业由“强力集团”(或“五人团”)和柴科夫斯基进一步拓展。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1804-1857)
受历代俄罗斯音乐家膜拜的“俄国音乐之父”
有趣的是,“强力集团”(Могукая кучка)成员大多是外行出身。对其中的三位——穆索尔斯基(公务员)、鲍罗丁(军医)、居伊(军事工程师)来说,作曲只是他们的爱好,终其一生也只是副业。而另外两位——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海军军官)、巴拉基列夫(数学家)则是半路转行,就像“弃医从文“的鲁迅,做出重大人生抉择,彻底转投音乐创作。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1839~1881)
作曲家兼酒鬼一枚
亚历山大·鲍罗丁(1833~1887)
浑身散发医生气质的作曲家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
“强力集团”中跨入20世纪的“寿星”
“强力集团”大约在1850—1860年代自发组成,成员的艺术理念受到当时著名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较大影响。他们的作品常直接引用民间音乐素材,选用题材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以及普希金、库杜佐夫的诗歌、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果戈理的小说等俄罗斯文学作品。同时,他们的作品还表达了对现实生活、民间生活的关注,用音乐表达了自身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间接地揭露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彼德·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
没错,电影《黑天鹅》配乐的原版,就是他写的!
同时代的另一位明星……哦不,应该说是巨星级的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则是作曲专业科班出身,所以人生经历、艺术理念和创作风格,都和“强力集团”有很大不同。他们虽然时常交流,有时观点互不相让,但并不妨碍在理念和创作上的彼此影响。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既有个人化的抒情性、牵动人心的戏剧性,也流露着他对本民族风俗文化的天然感情。与“强力集团”相比,他的音乐更为“国际化”,因此在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中,柴科夫斯基的国际声望更大,俄罗斯音乐也通过他的创作赢得了更广泛的国际影响。
撰稿:闹闹的胡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