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中窥视夏商人民的生活
看透心灵的古诗词。
诗经周南关雎
00:0003:47

由夏启到商末,中国社会基本上是奴隶制,阶级斗争则随之在社会中缓缓而起。其中,其音乐便是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和《尚书》中记载着奴隶社会时期的一些诗歌。它们从各方面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

《易经》

劳动生产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易经·归妹》上六。

这句诗歌令人感到是描写一对年轻的牧羊人夫妇在剪羊毛的情形;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具体的情景,用想象力贯串起来,描写得又轻松,又活泼,满含着劳动人民乐观主义的精神。

婚姻制度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昬冓。”——《易经·贲》六四

这句诗歌意为,“那骑着装饰美丽的、打着盘旋的、纯白色的马的人;他不是强盗,是去结婚的”,反映了古代抢亲的婚姻制度。

战争情况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易经·中孚》六三

这句诗歌意为,“俘获了敌人,有击大鼓的,也有击小鼓的;有哭泣的,也有歌唱的。”,描写了俘虏敌人的情形。

奴隶生活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易经·泰》九三

商朝

这句诗歌意为,“平地免不了有险坡,前行免不了要回头。冒着困难,坚持下去,决没有错。不怜恤奴隶,对于粮食有好处”,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可见统治阶级为了加重剥削,贵族的虐待奴隶,是非常的心狠。

人民对统治者的咒骂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

人民

这句诗歌意为,“你这个太阳为什么还不灭亡呢?我们宁愿和你同归于尽!”,反映了人民进行着顽强斗争,以求改变现状的决心。

《尚书》

在中国,诗歌向来注重描绘心灵感受。学者胡晓明就说过:“中国诗是中国文化最具有心灵价值的创造。”钱穆则认为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类似宗教的作用,既可传递个人心灵微妙感受、抒发性灵,还可规范伦理、教化人性、慰藉人心。林语堂也认为诗歌教导中国人以一种仁爱悲悯,具有同情心的人生观,理解和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与同类。

阅读数 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