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的先声
前因:罗马教廷卖赎罪券;后果:路德宗成立

文 | 张君恪

前因

罗马教廷发行赎罪券:中世纪晚期,罗马教廷为解决资金问题,开始授权神职人员售卖赎罪券,宣称购买赎罪券能够使罪过得到赦免;后来赎罪券逐渐沦为教会敛财的工具。

公元1517年,德意志神学家马丁·路德给美因兹(位于今德国中西部)大主教阿尔布雷希特写信,力陈赎罪券买卖的弊端。随信他寄上了一份《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共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点,后世称之为《九十五条论纲》。

反映教会售卖赎罪券场景的木刻画

尽管阿尔布雷希特没有回复路德,但路德还将《九十五条论纲》送给了他在大学的同事和神圣罗马帝国教会的其他高级神职人员。《九十五条论纲》迅速在神圣罗马帝国各地传播开来,引起了宗教改革运动。

路德出生于天主教家庭,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后,在维登贝格大学(位于今德国东部)担任圣经学教授,还在多个教区担任神父。

尽管路德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但他对当时的教会有强烈的不满。

一是因为他曾到罗马面见教皇,见到了教皇和红衣主教们奢侈腐化的生活作风。路德认为罗马教廷的这些行为是在亵渎上帝,教徒不必维护腐败教廷的权威。

二是因为路德非常不赞同教会贩卖赎罪券的行为。

教会总是宣称要花钱买赎罪券才能得救。但路德深入研读圣经后,认为人们只要真心信仰上帝就能得救。买教会的赎罪券并不能得救,只是让教会有更多的钱挥霍而已。

路德与教会的冲突爆发,起源于美因兹大主教阿尔布雷希特的赎罪券售卖计划。

阿尔布雷希特早在1513年就当上了马格德堡(位于今德国中部)大主教,但他并不满足,还想当上美因兹大主教并由此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

教皇利奥十世满足了阿尔布雷希特的期望,让他当上了美因兹大主教,条件是让他贩卖赎罪券,贡献一部分收入,以此缓解教廷的财政危机。

教皇则授予阿尔布雷希特为期八年在其所辖区域出售“彼得赎罪券”的权力。收入的一半送交罗马,另一半则为阿尔布雷希特所有,

阿尔布雷希特得到美因兹大主教的位置后,让人在马格德堡主教区张旗鼓地售卖赎罪券。

马格德堡主教区就在路德工作的维登贝格大学附近。他看到很多维登贝格市民纷纷跑到马格德堡购买赎罪券,深感不满,曾经在一次布道中公开谴责赎罪券是“贪婪者手里惨无人道的牟利工具”。

但路德的谴责并没有起什么作用,许多维登贝格市民仍然迷信赎罪券的功效。路德只好写信给阿尔布雷希特,要求他停止售卖赎罪券,并附上了《九十五条论纲》。

九十五条论纲复制品

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基督徒只要内心悔悟,不买赎罪券也能得救,因为上帝自会赦免其罪过。

后来《九十五条论纲》被人从拉丁文翻译成德文,借由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术迅速传遍了德意志,路德的主张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阿尔布雷希特售卖赎罪券的计划受到了严重影响,他向罗马教皇求助,希望他能约束一下路德。

教皇下令让路德到罗马受审。路德担心自己会受到罗马教廷的谴责,甚至会被处死,向萨克森(维登贝格所在的公国)选帝侯腓特烈提出了保护请求。

腓特烈之前虽然没有和路德见过面,但他认同路德的宗教主张,即教徒可以通过圣经得到救赎,不必买赎罪券。腓特烈同意为路德提供保护。腓特烈拒绝引渡路德到罗马,坚持在帝国境内审判路德。

鉴于腓特烈的身份地位和政治影响,教皇做出了让步,同意在帝国境内审判路德,并指示红衣主教卡耶坦以教皇的代表身份出席神圣罗马帝国举行的沃木斯(位于今德国西南)议会,以处理路德事件。

路德在沃木斯议会受审

腓特烈请求议会保证路德的人身安全。议会同意后,路德前往沃木斯参加议会。议会代表让路德阐述自己的宗教观点,和卡耶坦辩论。

卡耶坦在辩论中一直居于下风,他蛮横地要求路德“无条件”地收回他对赎罪券的批评意见,路德予以坚决拒绝。

尽管议会决定逮捕路德,但路德在腓特烈的帮助下逃回了维登贝格。后来路德一直在腓特烈的保护下,继续阐述他的宗教主张。

后果

路德宗成立,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后,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在欧洲兴起,受路德宗教思想影响的人形成了一个新教派路德宗,又被称为信义宗。

结论:《九十五条论纲》是宗教改革的先声,也是十七世纪欧洲宗教战争的导火索。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