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英祖之治;后果:金得臣成名。
作者:赵迈禧/编辑:陆伯让
前因:英祖之治
十七世纪中期,朝鲜王朝在英祖李昑时期进入全盛,但其晚年虐杀世子李愃,即“壬午祸变”,为其统治带来阴影。
1773年的一天,在宫廷侍从的引领下,年轻的宫廷画师金弘道战战兢兢地走入君主的宫殿。
这时金弘道才二十九岁,而他要面对的人,是年近八十的朝鲜英祖李昑。不久前,他接到命令,英祖亲自点名要他绘制肖像。
能够为陛下绘制肖像,这是一个宫廷画家毕生的荣耀,更何况,金弘道连三十岁都不到。
可是,刚接到命令那一刻的激动与光荣感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占据画家内心的却是恐惧。
金弘道的画技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否则不会受到英祖召见。

金弘道的画作
连北面的清国,都有些人要来求取金弘道的画作。
金弘道刚刚七岁,他就成为画家姜世晃的弟子。姜世晃后来被誉为朝鲜王朝十八世纪的艺术巨匠,能够得到他的赏识,金弘道的画技天赋可见一斑。
后来,在姜世晃的举荐下,不到二十岁,金弘道就进入了朝鲜的图画署,这是当时朝鲜最为权威的画院,专门为君主和达官贵人服务。
当时受到实学思想的影响。整个朝鲜画坛都在追求摆脱中国画风的影响,出现了所谓真景山水画派和风俗画派。
身处画坛中心的金弘道自然也在想着如何取得自己的突破,如何得到君王赏识。
可是,现在被英祖召见,金弘道却害怕起来。
英祖已经统治朝鲜接近五十年。
这位君主的母亲崔氏似乎出生很低,英祖继位后还曾篡改了母亲陵墓的神道碑记录,抬高自己母亲的地位,巩固自己王权。母亲的身份是他的心结,而当初哥哥景宗蹊跷死亡,不少人也怀疑是他所为,还爆发了戊申之乱。
所以英祖一直都在树立圣人君主的形象。
这倒也还没有什么,君主对这个历来注重,尤其是上位不正时,更想塑造好的形象。
但是两年前,也就是金弘道刚进入图画署前后,壬午祸变爆发了。
当时正在监国的世子李愃不仅遭到了英祖的废黜,更是被活活饿死在米柜里面。

李愃剧照
这件事情震动朝鲜,金弘道一介画师,在宫廷任职,心理更是直接受到冲击。
世子绝对不是什么昏庸无道之人,相反,他天资聪颖,从小就受到父亲英祖的疼爱。等到他成为英祖唯一的合法继承人之后,整个朝廷上下更是对他寄予希望。
朝鲜王朝一直陷入在党争的漩涡里面,最早是所谓东人、西人,随后东人分裂为北人、南人,西人又变成老论、少论。而英祖继位后一直扶持老论,清洗反对党,实行所谓荡平政策。
据说世子倾向于对老论以外的党人唯才是举,这让南论非常担心,觉得世子继位后,他们一党独大的局面必然一去不复返。先有老论南党指使人告发李愃恶行,之后李愃生母又向英祖控诉儿子的精神问题。
就在南论的攻击下,加上英祖的疑虑,惨剧不可避免。
两年过去了,英祖已经是七十一岁的高龄。在英祖的强硬手腕下,均役法减轻了百姓负担,书籍书画的兴盛教化了万民,朝鲜王朝有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从这里看过去,英祖又确实是一位治世之君。
怀着复杂的心情,金弘道完成了英祖的画像。
英祖不仅非常配合他的工作,还在绘制结束之后给了他一大笔赏赐,大约金弘道风俗画中的那种写实与生活气息打动了这位君主。

英祖画像
战战兢兢地退出宫廷,金弘道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
六年后,金弘道又被召来为新立的世子画像,继续高升。五年后,也就是1776年,八十多岁的英祖去世,正祖即位。
之后,为正祖绘制肖像的殊荣,又落到金弘道头上。正祖也十分喜欢金弘道,这位画员甚至被他授予了庆尚道安东“安奇察访”的官职。
正是在宫廷图画署的安定生活,金弘道得以从容地探索如何在画作中展现朝鲜的民族性,不必为生活温饱担忧,一位朝鲜画坛的巨匠即将诞生在历史舞台。
后果:金得臣成名
受到君主赏识的金弘道长期供职于宫廷图画署,创作进入高峰,他所创造的俗画风格对同时代的兢斋金得臣和蕙园申润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朝鲜风俗画进入巅峰。
结论:金弘道的风俗画成就得益于英祖、正祖两朝对朝鲜的经营,而这种政治格局又经历壬午祸变这样的残酷斗争,这种背景下,当时朝鲜王朝全面发展的良好趋势,金弘道才能成为朝鲜风俗画的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