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谢尔曼被任命为北军西战区司令;后果:谢尔曼“向海洋进军”
作者:王四维 / 编辑:陆伯让
前因:谢尔曼被任命为北军西战区司令
1864年3月,谢尔曼出任北军西战区司令,并与格兰特共同制定东西战区协同作战计划。
1864年秋天,南北战争进入尾声,为了加快胜利,北方军在将领谢尔曼的授意下,将亚特兰大城焚为一片焦土。
此前,繁华的亚特兰大是美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和铁路枢纽,长期掌握在南军的手中,在南方人心目中,这里仅次于首都里士满。
因此,谢尔曼兴兵前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拿下这块兵家必争之地。

亚特兰大位置
当时,速胜的希望破灭,厌战的情绪悄悄在北方蔓延,不少主和派不断鼓吹停火与和谈,北军的士气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导致林肯的执政路线受到了挑战。
因此,北军急需拿出一份亮眼的战绩来重塑人民对军队的信心,拿下南部重镇亚特兰大,便成了北军的重要选项。
与此同时,失去亚特兰大也将是南军不可承受之重。
无法速胜,兵精将勇但后劲不足的南军处境更加不妙,他们想要消耗北部人民耐心,打击北军士气,只要拖到北部人民受不了了,把林肯轰下台,让北方换上主和派执政,南方政权便有了生存下去的机会。
为此,拼死守住亚特兰大,不让北军计谋得逞,便成了南军的必要选择。
如此一来,北军将领谢尔曼有备而来,南军将领约翰斯顿严阵以待。

约瑟夫·约翰斯顿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军将领。毕业于西点军校,曾成功地指挥了第一次马纳萨斯战役。
约翰斯顿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手头有限的兵力禁不起过多的伤亡,因此他尽量避开与谢尔曼的直接交锋,而是更多地采取防守、后撤的方式与谢尔曼周旋,巧妙地运用地形和防御工事。
谢尔曼掌握着优势兵力,希望引诱约翰斯顿出战,但约翰斯顿就是不上当,相反,凭借这种小心谨慎的战术,约翰斯顿在保证自身伤亡降到最低的同时,还给了谢尔曼造成了更多的人员伤亡。
当然,约翰斯顿也不是没有弱点,至少他不断后撤的战术让南方政权极为恼火。
南方内阁认为,约翰斯顿不打一仗就一路撤到亚特兰大,按照这个撤法没过多久亚特兰大就要落入谢尔曼手里了,这是内阁所不能忍受的。
因此,内阁毫不犹豫地撤掉了约翰斯顿的职务,任命胡德接管约翰斯顿的部队,并要求胡德主动出击。

谢尔曼有“魔鬼将军”的绰号
得知南军换将的消息之后,谢尔曼大喜过望。
南方政府这一决定将是对他最大的帮助,新将胡德主动出击,正是谢尔曼求之不得的事情。
果然,刚走马上任不久的胡德对谢尔曼不够了解,组织了几次进攻,都被谢尔曼依靠着优势的兵力粉碎,给南军造成了一万多人的损失。
无奈之下,胡德只得收拾残兵退回亚特兰大。但此时的谢尔曼并不打算给胡德喘息的机会,他乘胜追击,从侧翼包抄胡德的部队,并用铁轨制造“谢尔曼绞索”。
胡德匆匆毁掉亚特兰大城里的军事设施,带着他的残余部队与佐治亚州民兵仓皇遁逃。
亚特兰大被谢尔曼收入囊中。
1864年9月,志得意满的谢尔曼带领着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亚特兰大,接管了这座被南军控制已久的城市。

谢尔曼对于亚特兰大就是“三光政策”。
北军士气大振,南方则到处蔓延着失落的情绪。然而,谢尔曼认为这还不够。他要寻求更有力的手段,来毁灭掉南方的战争潜力和战争意志,这便是总体战,不止于战场。
11月,在下令疏散和驱逐当地平民之后,谢尔曼下令放火烧城。
很快,火势在全城蔓延开来,冲天的火光照亮了亚特兰大的每个角落,谢尔曼的军乐队走起了乐曲,在士兵的歌声中,繁华的亚特兰大化为了一片废墟,多年的城市建设毁于一旦。
“我们不能改变那些南部人的心脏,但我们能使战争搞得如此可怕……(而且)使他们如此厌恶战争,以致在几代人的时期内不会再有人企图挑动战争。”谢尔曼如此说道。
谢尔曼并不在意别人攻击他心狠手辣,相反,他丝毫不掩饰他所采取的战争手段的残酷性,在他看来,战争就是残酷的,只有将战争的残酷性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敌人才会尽早放弃抵抗,和平才会早日到来。
后果:谢尔曼“向海洋进军”
1864年11月,北军将领谢尔曼率军从亚特兰大出发,向海边的萨凡纳进军,并摧毁沿途的一切。
结论:火烧亚特兰大将战争扩大到了全体人民,是谢尔曼“总体战”思想的重要实践。此次事件不但从物质层面上破坏了南军的战争潜力,而且从精神层面上给予了南军士气以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