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上台:临危受命
前因:1852年俾斯麦与芬克决斗;后果:1863年,俾斯麦在普鲁士建立铁血独裁。

前因

1852年俾斯麦与芬克决斗,1859年意奥法战争,奥地利战败

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正式开启了俾斯麦在普鲁士的铁血政策,也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地区奠定了基础。

威廉是一位极为朴素和务实的统治者。经历过奥法战争后,他认识到德意志联邦在军备上的问题,军制老化不说,军人数量跟法国相比也明显不足。

在得到战争部长阿尔布莱希特·冯·罗恩和保皇派的军事内阁负责人艾德温·冯·曼托菲尔的支持后,威廉开始军制改革。

查看完整族谱
威廉一世的族谱

他要求削弱国民军,提升常备军的规模,希望借此机会实现强军。改革的核心是在把常备军的服役时间从两年延长到三年。

提案一出,普鲁士内部的温和派和自由派都表示反对。

普鲁士的常备军历来是封建特权阶级的“阵地”,而国民军则是普鲁士新兴中产阶级的骄傲,威廉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国民军的一种打压,这种打压会让普鲁士变得更专制和保守。

威廉自己也承认,他关心的不仅仅是普鲁士的军事效率。他解释说,新兵只有在第三年才能“理解军服的尊严,命令的严肃性和等级精神”。而自由派最不希望士兵们去体会的,正是这种所谓的“等级精神”。

威廉的军制改革方案遭到了自由派主导的议会的反对。

一筹莫展之际,战争部长罗恩为威廉引荐了一位保守派的头号人物——俾斯麦。威廉把驻外做大使的俾斯麦召回柏林,希望通过他推进军制改革。

俾斯麦回到柏林后,自由派在议会中掌权,出于政治平衡考量,威廉暂时给了俾斯麦内相的职位。

俾斯麦不甘于只当内相。近十年的外交生涯,增进了俾斯麦对欧洲事务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俾斯麦也一直向往着更高的职位,以及更大的权力。

在得知威廉只能许诺自己内相一职的时候,俾斯麦果断请辞。威廉恼羞成怒,将其改派为驻法大使。

威廉和俾斯麦的一顿操作后,自由派一看,俾斯麦也被排挤走了,国王也挺难看的。为了缓和矛盾,自由派也做出了一定的妥协。议会通过了一份“临时”法案,为威廉的改革提供了部分资金,但并不授权军队进行改革。

然而妥协并不能弥合威廉和议会之间的根本矛盾。

1861年12月,普鲁士更坚决的自由派成员们组成了进步党,并在选举中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胜利。受到鼓舞的自由派,拒绝通过包含为三年兵役拨款的财政预算。双方互相妥协的临时法案在几个月之间就遭到废除。

威廉恼羞成怒,紧紧抓住枪杆子,威胁要解散下议院,罢免自由派部长们。而自由派则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与威廉争锋相对,因为政府没有预算就无法进行统治。

冲突愈演愈烈,国王坚持对军队的绝对特权,自由派坚持对预算权不可侵犯。

对峙之下,眼见无望的威廉,提出了退位。这时,罗恩再次出面,及时阻止了威廉。并建议威廉启用俾斯麦,只有当初能与自由派争锋相对的俾斯麦,可以解开国王的困局。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奥托·冯·俾斯麦的时间地图

虽然威廉并不欣赏俾斯麦,但此时,他的确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于是,罗恩在威廉的授意下,发电报给俾斯麦,要求此时担任驻法大使的俾斯麦回到普鲁士。

罗恩给他发电报时,俾斯麦正沉浸在与年轻貌美的俄国驻布鲁塞尔大使夫人卡特琳·奥洛夫的恋情中。在危机的顶峰受到权力的召唤,这个契机对俾斯麦再合适不过。

而对自由派来说,让俾斯麦当首相,总比威廉要退位来的冲击要小,也勉强同意了。

于是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怀有远大抱负的俾斯麦,终于开始直接主导普鲁士的命运,从政治的边缘人物成为了一系列变革的操盘手。

后果

1863年,俾斯麦在普鲁士建立独裁。

结论: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并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不过,他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了议员的视线,并积极争取到工人阶级的支持,来抗衡资产阶级自由派。很快地,他便开始筹划三场统一战争。

阅读数 3.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