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七事件:苏军护卫下的东德
前因:东德成立;后果:第二次体制改革。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东德成立:1949年,美、英、法三国在德国西部的占领区合并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苏联为了反制,在德国东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公元1953年,东柏林的工人因为工作量增加而工资却没有上涨决定罢工,紧接着引发了东德全国的示威游行,游行参与者提出了释放政治犯、举行全德自由选举等口号,最后遭到苏联军队的镇压。游行于6月17日在全国范围内爆发,所以此次事件被称为“六一七事件。”

六一七事件的起因是民主德国(东德)建立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东德执政党统一社会党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耗资巨大,再加上苏联还向东德索要战争赔款,东德财政入不敷出。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旗,旗帜中央由锤子、圆规和谷穗组成的东德国徽,象征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盟

为了缓解财政困境,统一社会党取消了很多工人福利,还让工人延长工作时间,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当年5月,东德政府决定将劳动定额提高10%,引起了东柏林工人的不满。

弗里德里希海因(东柏林的一个区)医院工地的工人们,于6月15日派出代表团前往总理格罗提渥的办公室,表示对增加工作定额的抗议。总理秘书处的两位工作人员并没有上报给总理,只说第二天会给答复。

到了第二天,总理秘书处并没有答复,东德领导人也没有对工人的抗议做出回应。反倒是东柏林当天出版的一份工会报纸声称“增加劳动定额是完全有根据的”。

沟通无效后,工人们选择罢工以逼迫政府让步。

弗里德里希海因医院工地和其他建筑工地的工人,高举着“我们要降低劳动定额”的横幅开始游行。

他们先到了工会联盟总部,发现没有人在里面,接着就向东德政府办公大楼前进。沿途加入游行的人迅速增多,他们的诉求也越来越多样,例如反对集体化、反对高税收。

游行队伍到达政府大楼前时,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万。东柏林市政府的官员立马将情况汇报给了统一社会党政治局。为了尽快稳定局势,政治局同意了市政府取消增加劳动定额的建议。

当时有官员建议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乌布利希前去与示威群众交流。但乌布利希认为,已经答应了工人的要求,而且很快就会下大雨,群众会自行散去,拒绝与他们交流。

德国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乌布利希

但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而是一步步走向了失控。

一是因为示威群众因为乌布利希拒绝与他们沟通,对政府的诚意表示怀疑,他们害怕政府开空头支票。

二是群众的要求不仅仅是取消增加的劳动定额,还有降低国营商店商品价格、提高工人的生活标准、进行全德范围的自由选举。但政府官员不理睬这些诉求,只是一味敷衍。

游行队伍并没有散去,他们选举了临时的领导机构,并决定第二天举行总罢工。再加上美国驻西德的电台开始传播东柏林游行示威的消息,东德其他地方的很多人决定在第二天加入总罢工。

6月17日,东柏林20万工人中有8万参加了罢工。与前一天不同的是,工人们提出的主要是政治诉求,如“政府下台”、“苏德友谊滚蛋”;工人与政府的对抗也更加强烈,暴力冲突频繁发生。

政府机关、国营商场和广播电台都成了工人攻击的目标,维持秩序的警擦无法抵挡人数众多的工人,有的警察甚至因为被工人投掷石头而受伤,包括东柏林在内的东德城市都陷入了失序状态。

乌布利希之前走的一步错棋,让局面变得更加糟糕。

全国总罢工的前一天,也就是16日,他让各地方领导人都到东柏林来开会,接受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的最新指示。总罢工发生的时候,各地方党政机关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6月17日,苏军派往东德莱比锡街头的坦克

乌布利希只好求助于驻东德的苏联军队。

苏军进入东柏林后,首先控制了交通和通讯,禁止各地游行群体互相联络,封锁了通往政府大楼的道路;然后驱散示威群众,刚开始苏军还比较克制,对抗升级后苏军向群众开火,一个小时内驱散了包围政府大楼的群众。

最后,苏军宣布对东柏林实行军事管制,并实行宵禁,禁止三人以上在街头集会。东德大部分地区也实行了军管,之后虽然还有零星的对抗,东德的局势已经大体稳定下来。

后果

第二次体制改革:1958年,民主德国进行了第二次体制改革,加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国家和所有社会领域中的领导作用,改进国家机关的工作方式和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民主。

结论:六一七事件使得东德领导层调整了经济政策,工人福利待遇得到改善,但工人的政治诉求并没有实现。

阅读数 3.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