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秧歌和藤牌舞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藤牌舞又称盾牌舞,是浙江省的传统舞蹈,流传于浙南沿海一带。

秧歌

不同地区的秧歌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秧歌

起源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

秧歌

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发展

中国广泛流传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主要在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于广场表演。这个舞蹈与农业劳动密切相关。由劳动的步法,作为舞蹈步法的基础,在艺术上加工,并且使群众的队舞整齐化,形成了完整的秧歌舞,其后逐渐成为祝贺性、娱乐性的新年社火队舞,表演内容多为汉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秧歌舞在清代就已盛行,清朝学者吴锡麒在其《新年杂咏抄》一书中认为宋朝流行的汉族民间舞蹈《村田乐》是秧歌舞前身。

秧歌

表演形式

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秧歌

藤牌舞

藤牌舞又称盾牌舞,是浙江省的传统舞蹈,流传于浙南沿海一带,特别是温州瑞安地区。据传源自于戚继光当年所创的鸳鸯阵,经过晏继芳等戚继光部将的改造而成,突出表现盾牌在阵中的作用。

藤牌舞

起源

明嘉靖31年至40年间,倭寇在浙南沿海多次登陆,瑞安先后六次遭倭寇劫掠焚烧。镇守闽浙的戚继光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创练浙兵,用藤牌作为抗倭的主要防御武器,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清末,尽管洋枪大炮已代替了藤牌,但百姓依然喜欢看藤牌兵练操,于是,瑞安籍的团勇把练兵中讨人喜欢的动作组成藤牌阵进行表演,一为纪念抗倭名将,二为去邪保平安

藤牌舞

解放后,《藤牌阵》作为民间艺术重新得以加工整理,按照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予以编排,设计了六首操、打对子、偷营劫寨、庆功唐牌等情节,使舞蹈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动作健美,完成了从练操动作到舞蹈表演的演变过程。

表演

舞者右手持短刀,左手拿盾牌对舞。或同持叉、棍者对打。队形有八字阵,一字长蛇阵等。还有戚参将创造的鸳鸯阵、三才阵等。以打击乐伴奏为主,即(怀鼓、京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并配以唢呐曲牌,曲调明快,表现强烈的战斗气氛

藤牌

发展

1957年瑞安藤牌舞代表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代表团,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奖。全体演员在中南海怀仁堂荣幸地接受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五十年来该舞作为传统保留节目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性多次重大庆祝活动并获奖。它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它的融武、舞为一体的艺术风格,更是对中国舞蹈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同时,作为历史题材的民间舞蹈,该舞还兼具历史学、军事学、兵器制造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阅读数 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