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并且容纳了更多的外来音乐的影响,在几个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提倡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隋、唐时期音乐史中最突出的事件。
隋、唐时期几个君主是宫廷音乐的组织者。隋炀帝好尚华丽,集中了六朝以来流散在各地的乐工,常常做极豪华的表演。唐太宗宫廷中也有大规模的音乐舞蹈表演,如用120人表演《破阵乐》,借此赞扬他的武功。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精通音乐的皇帝,他精选乐工数百人,在宫廷中亲自教练,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这个时期宫廷音乐规模更大,艺术水平更高,许多有名的大曲在这个时期形成。

隋、唐时期设有规模宏大的宫廷音乐机构。隋炀帝有专业乐工3万人,以太常寺辖之。唐玄宗时宫廷中乐工多至数万人,设“教坊”5所加以管理。又设“别教院”,专门教练宫廷音乐创作人员,下设3部,分别是:梨园、宜春院和小部。选拔技艺最精湛者30余人,专门从事小规模的室内演奏。教坊和别教院是音乐人才荟萃的处所,成为音乐活动的中心。

隋炀帝时把大型的宫廷乐队按照所奏乐曲的来源,分为“九部乐”。包括: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唐初改为“十部乐”,包括:燕乐、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清乐或清商伎,保存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旧乐。其他以外国或外族名称立名的乐部,隋有七部,唐有八部。自汉魏以来,大量吸收和消化外来音乐,是这个时期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之一。

唐初,继承隋《九部乐》,乐制舞制依旧。贞观十一年废《礼毕》。贞观十四年将唐代创作歌颂唐朝兴盛的《燕乐》列为第1部。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宴百寮,加奏《高昌伎》,始成十部乐。宫廷设置这些乐部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国力的强盛。乐部安排,除《燕乐》、《清商》两部外,其余八部都是外传入的乐舞。但是代表中原传统乐舞的《清商》部,内容十分丰富。武则天时尚存60多曲。另8部,总共22曲。这些外来乐舞,大多在南北朝时代已经传入中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唐玄宗时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部。坐部伎在室内坐奏,人数较少,乐器声音较清细,乐师需要有较高的技艺。立部伎在室外立奏,人数较多,乐器声音较大,常是很喧闹的合奏,有时还加入百戏等,因此技艺上要求较坐部为低。坐部中不合格的降入立部。立部不合格者降到雅乐队去,此时雅乐之衰落可以想见。

唐朝的燕乐中,最突出最辉煌的是大曲,这是在乐府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乐师们的创造而发展起来的,综合了歌唱、器乐和舞蹈的大规模的音乐,它完成于唐代的极盛时期,集中地代表了燕乐的全部艺术成就。大曲中有一部分称为“法曲”,是大曲中精致绚丽的部分。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就是最有名的一首法曲。唐代所用乐器有 300余种。燕乐中占主要地位的乐器是笙、笛、琵琶、箜篌、筚篥、羯鼓、方响等,乐器制造业很兴盛,长安有制造及修理乐器手工工场的集中地带。

从史籍和敦煌的大量唐代乐舞壁画中,可以看到燕乐使用乐器的情况。教坊和别教院荟集了许多著名的歌唱家和演奏家。教坊的乐工不仅在宫廷中演奏,有时到贵族家中献艺,年老乐工则在宫外以传习歌舞为业,使燕乐得以广泛传播。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宫廷音乐衰落,宫廷音乐家们多流落民间献艺谋生。五代时,南唐和后蜀的宫廷中荟集了一些乐工,宫廷音乐有所延续,但未能恢复唐朝的规模。宋统一后,又设立教坊,多沿用唐时的旧曲,宫廷内外还有时演奏大曲,但只能选奏其中一部分,演奏规模大为缩减,常只由1、2人表演歌舞,歌者舞者合而为一。后来逐渐用大曲曲调表演故事。

大曲中的许多乐段逐渐变为曲牌,分散在词曲、戏曲、说唱、器乐及其他歌曲中间,大曲的整体逐渐消失。南宋以后,宫廷中虽然还设有教坊、云韶部等音乐机构,但人才零落,燕乐已极度衰微。此后音乐发展的主流已转到新兴的市民阶层艺术(戏曲、说唱、城市歌曲等)中去,宫廷音乐无论燕乐或雅乐,都已失去发展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