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歌剧:意大利 ——今夜星光灿烂
黄金时代下的歌剧群星璀璨。

作者 | 张斯尧

歌剧在19世纪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这种集声乐、管弦乐、舞美、布景、戏剧表演等等诸多因素同台呈现的综合艺术形式,迎来了更多样的发展。

在其诞生的故乡意大利,正歌剧与喜歌剧依然保持着彼此清晰的体裁界限,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在那个激荡的岁月中,文艺界各种思潮的影响,并在罗西尼、威尔第、多尼采蒂、贝里尼、普契尼、马斯卡尼等人的努力下创造了意大利歌剧的新传统,与法国不同种类的歌剧、和德国乐剧共同形成了19世纪歌剧辉煌灿烂的篇章。对于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我们可以从时间上分成上半叶和下半叶来进行了解。

首先是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利尼。他们也被誉为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剑客。其中罗西尼是意大利19世纪初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对美声歌剧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事实上,罗西尼自幼就有着极为出众的嗓音天赋,被誉为“皮萨罗的天鹅”。他的歌剧混合了喜歌剧和正歌剧的多种元素,其旋律优美,咏叹调常有两个部分组成:慢速的如歌的段落和快速的“卡巴莱塔”。与此同时,罗西尼的歌剧创作速度极快,曾在1810-1823年间创作出34部歌剧。在一定程度这也上让其本人的作品席卷欧洲,并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罗西尼

罗西尼尤其擅长喜歌剧的创作。代表作《贼鹊》、《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灰姑娘》。其中以《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最为著名,在法国作曲家博马舍的同名剧本的基础上,欢快流畅的旋律如泉水般隽永不息,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的咏叹调《快给大忙人让路》不仅是主人公费加罗的著名唱段,也是现今人们在社交场相互打趣的文雅“桥段”,足见其对生活艺术凝练之成功。

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剧照

在“三剑客”中,罗西尼最为年长,也最为长寿,1792年出生,1868年去世,享年76岁。当然,他的音乐创作生涯要打上折扣,因为在大歌剧《威廉·退尔》之后,罗西尼便停止了歌剧创作,更多以美食家的身份度过了之后的生活。

威廉·退尔序曲
00:0001:58

如果说罗西尼为19世纪初的意大利歌剧树立的新的规范,那么多尼采蒂则是最多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之一。在50年的生命中创作有700多部歌剧作品,真是让人难以置信。1797年出生,25时其歌剧《格拉纳达的佐拉伊德》在罗马首演成功。尽管早期的歌剧大有模仿罗西尼的趋势,但多尼采蒂是公认的旋律写作和创造戏剧效果的天才。

多尼采蒂

代表作有正歌剧《拉莫摩尔的露琪亚》、喜歌剧《爱之甘醇》、《军中女郎》等。除开在艺术美学上的价值,很多著名的歌唱艺术家也都是以在这些歌剧中的精彩表现,开启自己辉煌的职业生涯的,比如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就有在《军中女郎》中连续飚出high C的著名记录。

歌剧《爱之甘醇》之“偷撒一滴泪” 演唱:帕瓦罗蒂

与前两位相比,贝里尼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只留下了10部正歌剧,但这丝毫不影响今天的观众对他的崇拜。1801年贝利尼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是个早熟的音乐天才。尤其是后来与著名男高音鲁比尼的友谊,极大的促进了贝利尼对于美声旋律的创作。在他的歌剧写作中,贝利尼一向重视歌词与音乐的练习,同时又不像罗西尼那样用精巧的花腔讨好观众。他笔下的旋律甚至征服了肖邦、李斯特等当时伟大音乐家,《诺尔玛》中的女高音唱段《贞洁女神》就是这样的经典。

歌剧《诺尔玛》之“贞洁女神” 演唱:卡拉斯

当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进入19世纪的下半叶,实际上这几乎是被威尔第“统治”的时期。有观点认为他漫长的生涯构成了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的音乐史。1813年出生在布塞托城附近隆科勒的“非音乐世家”,音乐启蒙教师是当地的管风琴师。这样的早期经历,与同年出生的瓦格纳相比,似乎暗淡了不少。但这丝毫不妨碍威尔第最终成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并在继承本国传统,借鉴法、德歌剧优点所进行的艺术创作,使意大利歌剧达到新的高峰。

威尔第

通常来说他的歌剧创作分三个时期。早期受到贝里尼、多尼采蒂影响,其作品中的合唱创作尤为值得注意。《纳布科》中希伯来人所唱“飞吧,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已经成为所有专业合唱团的必备曲目。中期的创作一开始便亮出当今最受欢迎的三部传世之作《弄臣》、《游吟诗人》和《茶花女》,创作顶点是《阿依达》;歌剧《西西里的晚祷》明显受法国大歌剧影响。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较少,威尔第在创作中做了许多谨慎的实验,如大胆的和声、引入喜剧角色,和对“回忆动机”的运用。自《阿依达》之后,威尔第几乎间断了16年没有创作新歌剧。最终在晚期创作了两部由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歌剧《奥赛罗》、《法尔斯塔夫》。前者是意大利悲剧性歌剧的高峰,后者是其最后一部作品,作为喜歌剧,达到了新的高度。

歌剧《阿依达》剧照


可以注意到,此时意大利的歌剧在正歌剧与喜歌剧的框架之外,开始有了更多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真实主义歌剧流行起来。这类歌剧反对瓦格纳的乐剧中那种对虚幻的中世纪题材无止境的渲染,以及对于歌剧篇幅的扩充。以马斯卡尼、莱昂卡瓦洛等人为代表的作曲家们将目光集中到现实生活,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中。

《乡村骑士》间奏曲 指挥:杨松斯

《乡村骑士》、《丑角》等名作应运而生,并以精练的笔法,戏剧性的情节 和通俗易懂的创作方式为人所称道 。有意思的是 ,这两部分属上面两位作曲家的歌剧,在今天通常被安排在同一晚顺序上演。当然,在这些作曲家中,普契尼比较特殊。他被称作威尔第之后最重要的19世纪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作品一部分属于真实主义歌剧:《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一部分属于浪漫主义比如《曼侬·雷斯戈》,还有《蝴蝶夫人》、《图兰朵》这类表现异国情调的作品。

今夜无人入睡!(选自歌剧《图兰朵》,第三幕)
00:0003:04

与多样化的风格相比,普契尼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所做的努力,如在创作《托斯卡》时专门跑到罗马聆听圣安捷罗大教堂的钟声;在创作《蝴蝶夫人》时俯身研究日本习俗;在《图兰朵》中直接采用中国民歌“茉莉花”,都使这些名作增添了一丝传奇的味道和历史的温度。

阅读数 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