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主要流行于山东地区。
山东琴书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山东琴书产生于民间,根植于民间,语言极具生活味,它所采用的都是生活中的俗言俗语,比喻巧妙,生动韵味,独具匠心。山东琴书分南、北、东三路流行,并有各自的代表性艺人和流派。

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的传统代表性节目很多,长篇有《白蛇传》、《秋江》及移植来的《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多部,中篇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七八十部,短段儿多为早期小曲子节目中传承下来的经典之作。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申报的“山东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琴书
艺术特点
山东琴书早期表演形式为分角坐唱,演唱者四五人或六七人,分操琴、筝,配以四胡、竹笛、琵琶、简板、碟子、碰铃等。操琴、筝者唱主角,居中坐唱,其余分坐两侧呈扇面形。清末,演唱者走向职业化,为减少开支,减为二人自操乐器对口演唱。
进入21世纪后,山东琴书的演出形式一般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赶角色,也兼乐器伴奏。分赶角色者一般二至三人,余者为伴奏兼伴唱。传统的演唱讲究稳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仪态端庄,目不斜视,全靠富于变化的唱腔和有机的伴奏配合来完成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角的刻画。

山东琴书表演艺人
南路琴书艺人李若光认为南路“琴书讲究快口,拖腔拉韵的听众嫌腻歪……最主要是把词卖出去”。故南路嗓音条件好的艺人多用假声、顿音,说唱性较强,灵活多变。这是南路琴书艺人根据当地群众的习惯而进行的唱腔设计。
东路以唱为主的特征并非只是群众欣赏的习惯,还源自艺人的好嗓子及对唱腔孜孜不倦的追求。东路主要流派商派代表人商秀岭、商业兴极具嗓音天赋,加之后天的不断练习,一唱就是个满堂彩。这一长处使得商派在唱腔的改进上取得了独特的风格。

北路琴书邓派代表人邓九如
北路琴书常演出在天津、济南等大城市,为适应群众需要改变了乡音土语的问题,采用济南话(山东官话),注重咬字清晰,唱腔优美动听。邓派代表人邓九如音域不太宽,因此唱腔多平滑,少有上滑音,强调在旋律中求韵味,给人以纯朴的感官享受。
山东琴书采用山东方音表演,因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子”联唱,所用唱腔曲调十分丰富,约有曲牌二百多支。发展为琴书说唱之后,使用的曲调逐渐集中,以所谓“老六门主曲”即【上合调】、【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最为常用,清末民初以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穿插少量小曲进行说唱的音乐体制,节目也以中长篇书为主,兼唱小段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