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扒粪运动”;后果:纯净食品运动。
作者:溪茗 / 编辑:
前因:“扒粪运动”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出现了大量揭露相关丑闻的文章,掀起了著名的“扒粪运动”。
1906年,作家辛克莱通过实地调查,创作并出版了小说《屠场》,引发强烈反响,直接推动了美国食品安全制度的建立。
但是辛克莱并不是让大家关注食品问题,那么,他写这书干吗呢?
他是为了宣传社会主义。
辛克莱是个社会主义者,一直想着改变分配制度,很崇尚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他和杂志《理性呼声》关系不错,这是宣扬社会主义的美国杂志。
1904年,编辑听说芝加哥屠宰场罢工,就请辛克莱去调查工人被剥削的情况。辛克莱欣然应允,这正是宣传社会改革的好机会。
辛克莱:他的《屠场》又译《丛林》。
他乔装打扮,混进了屠宰场待了两周。
他看到了工人们工作时间超长,1天干12个小时是常事。收入却低得很,工人们一年的工资还不到500美元。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产环境。
老板要工人在发霉的原料里加点化学材料,再稍微加工一下,就做成了罐头。房间漏雨,雨水滴在待加工的肉上,老鼠在肉上跑来跑去,在上面拉屎,等到要加工时,再把老鼠赶走。
有时老鼠赖在肉上不走,工人就把老鼠毒死,把死老鼠和肉一起扔到机器里去。
这样加工出的产品真是“别有风味”,厂商去额见怪不怪。
美国的国内市场很大,大量的移民提供廉价劳动力,各种新技术也纷纷被引进,老板们一门心思想着赚钱,其他的都不管。
曾经的美国屠场环境。
1904年圣诞节,调查归来的辛克莱开始写作小说《屠场》,又翻译为《丛林》。
他借主人公吉姆在工厂的悲惨遭遇,把调查结果展示出来,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是出版时,辛克莱联系了6家出版社都没成功。
最后,辛克莱只好删掉了很多内容,小说终于在1906年出版了。出版后,小说很快就卖了10万册,翻译成17种语言,畅销各国。
但这也引起了大企业的不满。
前面说到,当时的美国已经出现了巨型的托拉斯垄断组织,屠宰业就有六大商业集团组成的“牛肉托拉斯,没人敢得罪这些巨头。
为了保证利润,厂家一边雇人写文章,说《屠场》在诽谤,这些文章登在报纸上,印发了100多万份,厂家还趁机配了好多广告。
另一边,厂商们纷纷给辛克莱“好处”,只要辛克莱愿意让工厂借用名气,搞一个“模范肉类加工厂”,就可以轻松拿到价值30万美元的股票。诱惑确实很大,不过,辛克莱拒绝了,他对大厂商的残酷剥削深恶痛绝。
当时垄断组织是个大问题,图为讽刺托拉斯垄断组织的漫画。
他写《屠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揭露厂商的黑暗,宣传社会主义。在小说里,主角约吉斯最后成了社会主义者。
但读者们更关注的是恶劣的卫生状况,肮脏的生产环境让人们非常恐惧。
他们向老罗斯福总统控诉食品生产商,信件和各种版本的《屠场》涌向白宫。
因为《屠场》,食品安全问题摆到了总统的眼前。
据说罗斯福看小说时正在吃早餐,看到书中恶心的生产场面后,总统当即呕吐起来,吓得工作人员以为总统中毒了。
罗斯福蔑视辛克莱这个社会主义者,但垃圾食品的问题戳到了他的痛处。
1898年他在古巴打仗时,政府送来厂家生产的罐头,可那些罐头用有毒的添加剂,还变质,罗斯福有数百战友没死在战场上,而是死于食物中毒。
西奥多·罗斯福
罗斯福把辛克莱请到白宫谈话,辛克莱希望总统派人去实地调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收到风声的企业临时整顿,但是在调查员的笔下,环境依然很恶劣。最终,罗斯福推动司法程序,把《纯净食品和药品法》提上了日程。
这是科学家威利起草的法案,为此,他招募了一个试毒小组,12个男子吃了好几年的垃圾食品,以证明对人体的伤害。
《屠场》带来的社会压力,让这部法案和《肉类检查法》在1906年顺利通过,后来,美国又成立了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开始规范管理食品安全问题。
虽然和辛克莱的目的不一样,但是他的作品终究促成了一项重要制度的诞生。
后果:纯净食品运动
美国20世纪出现的针对不卫生食品、假药的社会运动。
结论:《屠场》直接引发了美国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推动了美国食品安全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