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朱践耳 《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
《第一交响曲》写于1986年,是第一部比较成功的反应文革的作品。《第二交响曲》是一部单乐章交响曲,内含四个部分:惊-悲-愤-壮。各种特色乐器的独奏传递出不同人物的心声。

朱践耳年逾花甲后,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创作出了11部风格各异的交响曲(包括《小交响曲》)

自贝多芬以来,无论中外,这都是极为罕见的成绩。而这11部交响曲在音乐创作所能涉及的各个方面——音乐语汇、写作技法、音响探索、人文关怀、精神深度——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远之处。

朱践耳

《第一交响曲》,写于1986年,那年他64岁。这是第一部比较成功的反应文革的作品,为写好这部恢宏巨作,朱践耳酝酿了九年,写了一年。创作时,他殚心竭力,精益求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进行了细致的处理和大胆的创新。《第一交响曲》 荣获1986年第十二届“上海之春” 新创作一等奖。

朱践耳《第一交响曲》曲谱

《第一交响曲》赏析

《第一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标题分别是:“?”、“?!”、“……”和“!”,用标点符号作小标题,点而不破,意味深长。

第一乐章是“?”,第一张大字报引发社会大震荡,百思不得其解的人们都在叩问“究竟发生了什么?”看不清运动真相,解不开乱麻心结。

朱践耳 - Symphony No.1 op.27 : I. ?.mp3
00:00 19:15

乐曲先声夺人,奏响了气势汹汹的音乐主题,仅有四个音,字字珠玑。前三个音6 2 5向上四度跳进很有鼓动性,瞬间变脸,从突轻渐强到顶点急刹,特强音的重击却落在了降6半音上,很邪乎,给人以不祥的预感。

翻高大三度的转调重复,如地震级别加大,势大力沉,加深了主题印象。打击乐嘈杂的音响一片混沌,定音鼓霹雳般的一搥搥重击,搅得人心惶惶不安,黑管低音区轻微的旋律一再转换调性,似闻恶梦中呓语还在诘问。

音乐主题攸关整部交响曲的成败,必须像漫画一般,廖廖几笔就勾勒出面部个性特征和神态来。它又是一粒音乐种子,随乐曲进程发芽壮大。

作为正面形象的音乐主题,先由第一小提琴呈示,抒情意味的旋律富有歌唱性,内涵丰富多变的情感,可塑性大。这一乐章主旨是问号,作曲家在主题后半段用递升的旋律,不稳定音程的疑问句式连连追问,一再强化了质疑和迷惘的失落感,让人感到纠结万分,情何以堪。朱践耳在镜头切换中很为紧凑,张弛有致,功力不凡。

朱践耳与指挥家

第二乐章“?!”,新加上的惊叹号,予人的直觉会联想到从“红色恐怖”到造反派夺权这一阶段。时断时现的京剧流水板过门,既标志上“文化”的符号,又有动荡的画面感。

阴沉的大号音色夹杂铜管加弱音器吹奏出怪声怪气的音调,一下就能辨认出歌曲《造反有理》变异后的片断。即使年轻的局外人亦能从音乐形象中感受到邪恶势力的恣肆践踏和发高烧的人群来去匆匆的乱象。

作曲家用现代派风格配器手段,频频出现尖锐刺激的音响效果给予造势。这一乐章侧重于小人得志更猖狂的丑态百出,在突出其气焰嚣张之外,还用音乐主题变奏、戏曲中丑角出场的小钹和念经用的木鱼进行多侧面的刻画。在惊叹号巨大压力下,人人自危,敢怒不敢言的进一步质疑放大到了拷问,“?!”确实用得十分妥贴。

朱践耳 - Symphony No.1 op.27 : II. ?!.mp3
00:00 05:56

朱践耳在音乐会现场

轰鸣之后的第三乐章“……”死寂一般,在音量上形成强烈对比,这个省略号既是漫长十年中炼狱般苦痛的心路历程,这六个小点莫不是心尖尖在滴血?

作曲家集约式地展现被卷进黑色漩涡里挣扎的种种心境:惊恐、畏惧、担忧、愤懑、冤屈、无奈、郁闷、悲号甚至为无辜者亡灵叫魂和在遭到重挫后产生的幻觉。代表正义一方的音乐主题在变奏中充分展开,他采用复调织体手法同步进行,一加一大于二,让人有揪心之痛。

朱践耳 - Symphony No.1 op.27 : III.mp3
00:00 11:06

最后一个乐章“!”是正义和邪恶的正面交锋,善良的人们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觉醒后新生,主导动机节奏变为切分音大跳的抗争,积聚能量。“!”的力度使人血脉贲张,丧钟为谁敲响?!

下半部分在平复宁静后,展现了对回归人性过上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景。此时,隐现的邪性主题阴魂不散,发出的“!”警示更发人深思。结尾处再现的钢片琴音不再是幻觉,而是寄予希望的曙光,使这一沉甸甸的主题添上一抹亮色。

朱践耳 - Symphony No.1 op.27 : IV. !.mp3
00:00 11:27

音乐是听觉艺术,任何文字或语言的描述都是苍白的,朱践耳用标点符号提示相应音乐内涵,相当高明。从“?”的惊诧、痛苦、愤怒,到“?!”中借用京剧过门和“造反歌曲”的变形处理,用嬉笑怒骂的方式展示出对非人性因素的荒诞和恐怖,再到“……”中“哀而不伤”的悲歌,及至“!”里磅礴的大赋格,一个独立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便跃然于音响之上。

越是抽象的艺术,涵盖面越广,自由想象拓展空间亦越大。在这场运动中有不同遭遇、甚而包括毫不相干的各色人等,相信都会触动神经中枢,从中得到人性共有的情感冲击引起共鸣,激发起回想、自躬反省与对“四人帮”之流的讨伐。

朱践耳的创作背景虽是“文革”之殇,但这部大气磅礴的重磅作品并不仅局限于这场运动,很具张力,可以延伸弥散开去,其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均已达到令人仰视的高度。

或许是好事多磨,这部佳作差点胎死腹中。1986年《上海之春》参演作品审听时,评委内部见仁见智,打分结果刚刚及格。甚至还有人放言“要多难听有多难听”。上海交响乐团在艺术总监陈燮阳指挥下细抠细磨了一星期,使乐曲原本的闪光点凸显出来,艺术表演质量大为提升。

在第十二届《上海之春》举行首演时,形势180度大逆转,全体评委亮出最高分,颁予优秀创作一等奖。1992年又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创作特别奖)殊荣。

《第二交响曲》赏析

朱践耳 - Symphony No.2 op.28.mp3
00:00 22:16

“如果说‘第一’可称之为‘命运’交响曲,那么‘第二’就是‘悲剧’交响曲。‘文革’是个大悲剧,真是‘史无前例’的,无法比拟的深刻的大悲剧。对此悲剧,远远没有认识深透,只有痛定思痛,认识深透了,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否则‘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又会出现。

悲剧绝不是消极的,它能强烈地震撼心灵,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从反面激起人们消灭悲剧的决心和勇气。‘第二’的后一部分是悲壮的,这‘壮’就是力量,包括中间高潮部分的‘愤’也是力量,但是我不打算直接写出‘胜利’来,一胜利就万事大吉了,不如把这力量贮藏在心中更好,更有耐久力,也更耐人寻味。”

朱践耳《第二交响曲》- 苏州交响乐团演奏

《第二交响曲》创作于1987年,着意于悲剧性的刻画。全曲只用源于人声呜咽音调的三个音,组成对称配套的十二音列,加之特殊的乐器锯琴,将一股“从现代迷信中彻悟过来的痛楚、内疚、悔恨和愤怒”的音流猛扣心弦,“悲时,揪心泣血;愤时,撕心裂肺。”

在那人妖颠倒、黑白不分的年代,善良者受愚弄,正直者遭迫害,苦难敲打着平常人家的门窗,酿成了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终于,人们不堪忍受,开始觉醒,于是呐喊,抗争,久被扭曲的人性重又回归了人间。作曲家以深邃的目光去剖析造车社会动乱的悲剧性内涵,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苏、彻悟及正义的生命力不可压抑的人生哲理,充分展示了人格力量的崇高。

《第二交响曲》是一部单乐章交响曲,时长 22 分钟,内含四个部分:惊-悲-愤-壮。各种特色乐器的独奏传递出不同人物的心声。尤其是在交响乐队中引入了一件奇特的乐器“锯琴”。它时隐时现,如泣如诉,扣人心弦,别开生面,堪称一绝。《第二交响曲》获1994年全国交响乐作品评奖一等奖。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