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美学的基点 | 春秋战国的音乐理论
发现“善”和“美”。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纷争四起,在思想上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国古代的宫廷音乐,素来以硕大的规模和和宏伟的气魄著称于世。春秋时期,王室独占音乐文化的局面已经一去不返,各国乐师适应各诸侯国统治者的享乐需要,开拓出一个较之前代更大发展,范围更加广阔的音乐天地。

春秋时期的宫廷音乐家一般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他们的名字前面都冠以“师”的称呼,如师旷师涓等,为的是表明他们在当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二,乐师们往往是双目失明的瞎子,因为盲人有较强的音乐记忆能力。

由于思想领域的大开放,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呈现出绚烂多姿的景象,音乐理论空前活跃。音乐美学方面:儒家孔丘、荀卿、公孙尼重功利、重情理;道家老聘、庄周重艺术、重精神。他们的见解,对日后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当代对这一时期音乐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家的论争方面,而美学思想又是这一论争的焦点。

墨家主张“非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认为音乐既浪费钱财,又不能解除人民“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之“三患”,只能误国误民,因此应予以取缔。他还认为,音乐的声音,如“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能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快乐。但它的存在,上有害于国家的治理,下不中万民之利。

在墨翟看来,音乐的持续进步与发展,会导致国家的治理难上加难。他的见解,从其同情下层民众、反对“王公大人”对音乐过分享受,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毕竟纯属空想,完全行不通。他单纯强调政治和生产,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反对音乐的进步和发展,也是不切实际。因此,在社会上并未产生很大影响,在秦统一六国以后,这个学派就销声匿迹了。

道家提倡“大音稀声”。道家和墨家一样,都反对和否定音乐。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他们提倡自然,否定一切人为音乐。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在《老子》一书中得到了阐释。《老子》全书共八十一章,涉及音乐的论述只有四处,分别是“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

以《老子》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可发现《老子》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道的音乐,即无为的自然的音乐;另一类是世俗的音乐。“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它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为的音乐则是动听的,因此它会令“过客止”,但这种有声之乐的美是世俗的,会“令人耳聋”,所以不宜提倡。

对于圣人来说,治理人民时,要“为腹不为目”,所以,要取消耳目的享受,要废除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文化,如此才能天下大治,而达到《老子》所希求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道家的种种说法,表面看来似乎对音乐和美均持否定态度,实际恰恰相反,它比任何学派更重视音乐——作为艺术存在的音乐;更重视美——高于形式美的内在的、精神的美。换句话说,它强调的正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规律,即审美规律,而这一点恰好是其他学派所没有注意到的。

儒家以“善”、“和”为美。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

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后,孔子的弟子公孙尼子继承,发展了儒家音乐理论。他的见解被保存在经过汉代学者整理的音乐论著《乐记》里。

先秦时期音乐

公孙尼子反对当时有些人,把音乐单纯作为奢侈品或消遣物的看法,也反对那种否认音乐存在的观点。他认为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乐”是人的心受了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便产生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然后用按一定规律组织成的声音和舞蹈动作去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的。

其次,作者还明确论述了音乐和生活、政治的关系,认为音乐必然表现社会的政治,为政治服务。就是说音乐与政治是相通的,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一定充满安乐,政治也修明、和美;祸乱频仍时代的音乐一定充满怨恨,政治也倒行逆施;国家将亡时代的音乐,一定充满悲哀,民生也困苦不堪。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思想的这场论争,儒家学派对音乐的见解最为积极。它否定了商周以来把音乐从属于“神”的传统观念和种种否定音乐存在的见解,肯定了音乐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奠定了我国音乐的现实主义传统。但过分强调音乐的实用功利,往往会束缚艺术和审美的发展,使音乐失去美感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这方面,道家“有无相生”的思想则成为它的对立和补充。它以超脱一切的力量,从想象、情感、美的认知,还有较晚出现的传神、意境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延伸与发展,给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总之,春秋战国儒、道两家已经初步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的思想体系,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对我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