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声音——民歌
来自人民智慧的结晶。
陌上桑
00:0004:55

于秦汉,民歌反映了这时期劳动人民各方面的生活,并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黑暗。从有关那时候民歌的一些记载和民歌歌辞中,很容易看出当时政府的某些措施对于人民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公元前214年左右,秦政府为了防匈奴,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曾发动五十万人增筑长城。由此,人民对此情景,作了《筑城曲》。

到了西汉初年,汉朝便汲取秦朝灭亡中的教训,减轻了对于租税、徭役、兵役、户籍等制度剥削的倾向。但好景不长,到了汉武帝时,国朝的经济又达到了高度繁荣的境地,渐渐地对人民的剥削又加重了。从对那时的记载来看,沉重的徭役使人民痛苦不堪,生活窘迫悲惨,由此他们以音乐来述说自己苦难的日子,创作了《劳歌》。

讽刺的是,《晋书·礼志》记录道:“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因为人民唱的《劳歌》音调十分“哀切”,统治阶级就把它直接搬到了丧事中去应用,而另以《挽歌》对此歌相称。一歌述悲苦,一歌述挽殇,民歌到了统治者的耳里,徭役的苦痛似乎就全消失了。

其实,在中国这个广袤的范围内,不同民族统治阶级间发生战事的时候,双方城池中的人民也同样受到难以言说的苦难。我们仍然可通过他们的歌声中,透见人民不幸的生活处境。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向东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

这是一首乐府诗歌,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

汉武帝时,汉军跟匈奴军就曾发生过三次大战,在公元前121年第二次战役中,汉大将霍去病带领了几万骑兵,两次追击匈奴军,到甘肃西北部,夺取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本是一片肥美的牧地。匈奴人有一首歌述说了他们这次由于战争而受到的损失。其歌辞为: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大战

意为:失去了我的祁连山,我的家畜们都没办法生长繁衍了;失去了我的焉支山,我那要妇人都没办法施粉黛了。从此歌中,可以看到匈奴人民对失去家园的愤恨和悲怆。

后到了西汉末年时,地主兼并土地的倾向越来越厉害,农民被迫流亡。公元17-25年间,爆发了绿林和赤眉的农民大起义事件,东汉末年,公元184年期间又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事态严重到直接促成了政府的崩溃。

赤眉起义

发如韭,剪复生;

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

小民从来不可轻。

简言意骇,“为了羞辱我剪去我的头发,头发如韭菜,割掉还会长;斩下我的头,我依旧会如无头的鸡一样为反抗暴政而呐喊。”在如此暴政下,人民苦不堪言,而唯有歌声,能够带给他们一丝慰藉。

黄巾起义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口头创作,是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挚的反映。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 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亲密伙伴。

阅读数 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