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卡洛斯战争:触摸不到的王位
前因:第一次卡洛斯战争;后果:西班牙引进两党制。

前因

第一次卡洛斯战争:1839年,卡洛斯派指挥官马罗托向西班牙政府军投降,第一次卡洛斯战争结束。卡洛斯分子逃至法国,在那里积蓄力量,意图继续争夺西班牙统治权。

1873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的弟弟唐·卡洛斯派趁共和派内战,偷偷越境进入西班牙北部,攻击政府军,第二次卡洛斯战争爆发。

斐迪南七世死后,按照他的意愿,西班牙的王位传给了女儿伊莎贝拉二世。卡洛斯为了跟侄女争夺王位,曾发动过长达七年的第一次卡洛斯战争。战争失败后,他并不甘心,在法国积蓄势力,时刻准备回国争夺统治权。

伊丽莎白二世

西班牙确立共和政体后,卡洛斯派看到了机会。因为不管是保皇派贵族,还是一般地主,都不满君主制被推翻,对共和国抱着敌视态度。而且,共和派也很快分裂,自治派鼓动地方自治,与中央政府作对,甚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内战。

此时卡洛斯派的领导者,是唐·卡洛斯的孙子马利阿,他为了利用“大好形势”夺得王位,展开了广泛的联络工作。

他先派人前往梵蒂冈,对那里的教皇说,一旦取得王位,他会恢复天主教在西班牙的特权,比如免税,也会归还被共和政府没收的教会财产。教皇得此承诺,宣布支持马利阿。此举让西班牙境内虔诚的天主教徒,都开始期待卡洛斯派接管西班牙,比如北部山区的农民。

他又派人到英国游说。马利阿知道,像英国这样的君主国,是非常敌视西班牙共和国的,因为怕自己国家的老百姓也受其影响,有推翻君主的想法。所以他们当即答应,给马利阿提供武器援助,还愿意帮忙训练部队。

阿方索十二世

有如此强大的后盾,加之西班牙政府要应对内战,无暇他顾,所以马利阿开始时进展非常顺利。他任命多米雷加为总司令,迅速占领西班牙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农民和地主支持他们,竟为其攻打政府军提供支援。

而在其他省份,虽然大队人马并未涉足,但马利阿派遣活动家到各处活动,组织当地农民发动游击战争,不停骚扰政府军。马利阿见形势一片大好,在就在北部埃斯太利亚,建立宫廷和完整的政府,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然而这种局面,随着共和国被推翻,发生了逆转。

原来,共和派政府始终无力平定自治派的动乱,只好请拥护旧的君主制的军官们帮忙,比如帕维尔将军。然而帕维尔平定动乱后,竟回师马德里,顺手把共和国给灭了。随后他迎回伊莎贝拉二世的儿子阿方索十二世,波旁王朝的君主开始重新统治西班牙。

西班牙地图

阿方索十二世即位后,整合全国军力,对卡洛斯派展开进攻。与军事行动同时进行的,是政治分化。

阿方索十二世知道,很多人支持马利阿,是因为仇视共和国。所以他发布宣言,针对君主制的拥护者,他说,如果你们为保王事业奋斗,那么,我正是波旁王朝的代表,而你们的祖先,都曾立誓效忠这个古老的王朝。

针对天主教的拥护者,他则强调自己对天主教的虔诚,并承诺终止一切迫害天主教的行为,还会在政权中给予僧侣极高的地位。为吸引投靠马利阿的人重新效忠中央政府,他提前发布大赦令,承诺任何支持过马利阿的人,只要回到政府怀抱,都不会遭到任何报复和惩罚。

阿方索十二世的宣言,让马利阿的阵营顷刻瓦解了。英国率先表示愿意跟君主制的西班牙做朋友,承认阿方索十二世的统治,也不再给马利阿提供武器援助。梵蒂冈的教皇也相信,掌握中央政权的阿方索十二世,比身为叛乱分子的马利阿,更能保证天主教的利益,所以也调转方向,承认阿方索十二世领导西班牙的合法性。

教皇的立场影响了老百姓,农民们脱离游击队,也驱赶了散落在各省的卡洛斯分子。没有了英国的武器和老百姓的支援,马利阿的军队开始频频败于政府军。败退引发更多人叛离,甚至第一次卡洛斯战争时的老将加布雷腊将军,也因为跟马利阿产生严重分歧,率万人倒向阿方索十二世。

形势对马利阿越来越不利,最终只有大本营埃斯太利亚周边地区,还握在他手里。阿方索十二世发出“结束战争”的口号,征集十万新兵,亲自挂帅,分兵两路,包围埃斯太利亚。形势急转直下,仅一星期,马利阿就军力难支,在贴身卫队保护下,逃亡法国。剩余的卡洛斯分子,则全部向政府军投降。

第二次卡洛斯战争就此结束。

后果

西班牙引进两党制:1876年,阿方索十二世平定第二次卡洛斯战争后,随即颁布新宪法,模仿英国,在西班牙引进两党制。

结论:马利阿逃往法国后,他的子孙仍旧觊觎西班牙王位,后来还参加了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只是再未掀起大的风浪。

阅读数 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