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俄签订《拉巴洛条约》:不再孤单
前因:签订《凡尔赛条约》;后果:鲁尔危机。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签订《凡尔赛条约》:1919 年1 月18 日,《凡尔赛条约》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订,安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秩序。

1922年4月16日,德国魏玛政府与俄罗斯在意大利拉帕洛签署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德俄两国宣布放弃在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赔偿要求,同时,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在经济上开展合作。

这是一战后国际势力的第一次重大调整,结束了一战以来德国与俄罗斯在欧洲大国外交中各自孤立的状态。

凡尔赛会议示意

一战后,在协约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德国与俄罗斯两国都处于被排斥和被孤立的地位。这两个国家也都认为《凡尔赛和约》是强加到自己身上的,希望能够打破这样的国际体系,重建一个更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魏玛政府领导下的德国在《拉巴洛条约》签订前,对于俄罗斯苏维埃是持敌视、甚至仇视的态度的。因为在苏维埃的影响下,魏玛政府先后经历了德国共产党组织的三月起义、汉堡起义等暴乱。

但是,魏玛政府更希望能重新使德国恢复强大。作为德国潜在的合作伙伴,俄罗斯有着广阔的国土可以作为军事演习的场地,也有建立兵工厂的土地与实力。此外,俄罗斯一直以来都是德国工业品的传统出口市场,两国的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因此,对于同样被协约国排斥的俄罗斯苏维埃,德国更希望能改善与他们的关系,摆脱孤立的局面。

德国的军事将领也十分支持德国与俄国交好。这是由于德意志第一帝国期间,俾斯麦时代的联俄政策曾给德国带来裨益。

俾斯麦像

甚至,德国地缘学家豪斯霍弗尔在此时还提出一个理论,认为德国能过与俄国联合起从莱茵河至中国黑龙江、长江的欧亚整体,来对抗欧洲大陆另一端的海洋强国——英国。

1919年,在德国陆军领袖泽克特的推动下,德国军方开始与俄罗斯苏维埃寻求合作。

泽克特本人先展开与苏俄方面接触,并由此成立了“俄罗斯特殊组”,负责俄罗斯工农红军与德国防卫军的联络,其一战的时期老友恩维尔也作为德俄中介在两国间斡旋。

在两人的撮合下,德国先是与俄罗斯以开展小型军事合作为试水项目,随后便提议与俄罗斯签订通商协定

这个通商协定是《拉巴洛条约》的前身。在这一协定中,德俄双方都宣布放弃针对对方的敌视行动,停止污蔑对方的宣传活动,解除针对对方的一切形式的封锁,即刻恢复两国贸易。

这一协定表明,两国继续谈判的通道已经打开了。

1922年,英国向俄罗斯提出协议请求,试图将俄罗斯的亲德倾向打消。为了尽快确定与俄罗斯的同盟关系,德国仓促与俄国代表团签订了《拉巴洛条约》。

然而,这一条约只是规定了两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保证双方不以对方为敌,还没有完全达成德国亲俄的最终目的——使俄罗斯成为自己的战争物资提供国。

在《拉巴洛条约》签订后,两国在俄罗斯成立了几家联合公司,这些公司里有德国的工程人员和德国资本。第二年夏天,德国政府还做了大量努力帮助俄政府同饥荒斗争。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魏玛共和国的时间地图

随后,德国多次派人到莫斯科,与俄罗斯代表进行秘密军事协商,并商定了两国的军事合作,即德国向俄罗斯苏维埃提供军备工业的技术援助,而俄罗斯则负责为德国制造武器,并提供坦克、军用飞机和化学武器的试验场。

至此,德国绕过了《凡尔赛条约》中禁止其发展军事力量的限制,开始恢复其军事实力,德俄两国组成“反凡尔赛同盟”,抗衡西方国家。

后果

鲁尔危机:1923年,法国联合盟友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事件被称为“鲁尔危机”。

结论:

拉巴洛条约的签订是德苏两国的外交胜利,它不仅促进了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也使苏俄突破了帝国主义图谋建立的反苏统一战线,同样有利于德国摆脱外交孤立的处境。

阅读数 2.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