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会议:利比亚何去何从?
前因事件:德国投降;后果事件:联合国托管方案。

文/全历史李宁馨

前因

德国投降:1945年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取得胜利。

1945年7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会议。

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会晤

在会议开始的两个月前,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斗取得胜利。为了探讨原德国及意大利法西斯统治下的殖民地独立事宜以及后期远东反法西斯作战安排,美、英、苏领导人齐聚,展开一场关于全世界格局大动荡的讨论。

利比亚作为原意大利法西斯统治下的殖民地,在本次会议中也得到了相关的讨论。很难说利比亚自身的意愿到底如何,因为历史的焦点往往聚集于大国和大事件身上。利比亚作为一个殖民地小国,在这次决定自身命运的会议中,从未获得主动权。

事实上,在相关历史记录里,利比亚似乎直接缺席,代替它出现在历史节点上的是美国、英国、苏联和法国。

波茨坦会议

波茨坦会议刚刚开始时,各大国立场不一,提出的利比亚独立方案也大相径庭。美国认为,在当下国际形势下,由单独一个国家控制利比亚或者接管利比亚都是不合理的,应当组建一个国际委员会,用于集体监管利比亚。

关于委员会的具体成员,美国给出的拟定国家有英国、法国和埃及等。而英国一方经过利益权衡,认为利比亚虽然有着战略地位重要的昔兰尼加地区,但是对英国来说没有什么具体优势。因此英国对美国的这一方案表示一定程度上的赞同。美国计划中构建的委员会也包括了英国,英国代表对此没有异议。

美国这一方案的中心思想就是尽量打乱利比亚,将其分裂成多个小地区,以避免任何一个大国在独自占据利比亚后力量增强,对美国产生威胁。

苏联则持有和美、英二国完全不同的想法。毕竟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法西斯战争中和英美等国结为同盟,但中心立场不同,分歧巨大。

此时,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完全胜利,短暂的同盟关系面临瓦解。苏联不得不开始为自己下一步的利益精心谋划。在利比亚独立问题上,苏联坚决要求自己应当托管其中的一个战略地位重要地区。

利比亚的战略地位

在会议中,苏联表示,美国和英国在世界各地都部署军事基地,为的是将权力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而他们在利比亚问题的处理方案中丝毫没有考虑苏联的诉求,正是试图把苏联排斥出北非地区权力范围的举动。苏联对英美的举动很不满意。

除了苏联的不满之外,法国也试图在利比亚问题上分一杯羹。法国在非洲殖民地众多,利比亚地理位置对法国来说很是重要。

法国一直希望将自己控制下的利比亚南部地区于自己位于南非的殖民地相连接。假如美苏获得利比亚管理权,法国这个计划将直接落空。所以他希望能够将利比亚分为多个地区于附近的其他非洲国家相融合,而不是被大国直接管理。

利比亚的石油资源丰富

大约一个月的会议期间,各大国经过几轮商议磨合,在最后阶段,互相各让一步,对于利比亚问题终于达成了一个粗糙的共识。那就是美国、英国、苏联和法国都认为应该以国际托管形式管理战后的利比亚。

英国本来就倾向和美国保持方向一致,而法国在二战中国际地位受到影响,无法和英美相抗衡,只能选择妥协。苏联则只是在基础概念上勉强保持一致,以防止英美借此机会侵蚀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不过这个共识十分脆弱,只能说是是一个大概的框架。在具体细节问题上,各国争端颇多。苏联对战略地区的托管意愿十分强大,而英国强力反对。英方认为,苏联假如获得这一块区域,将使共产主义在北非和欧洲重新崛起,威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

此外,各国还希望利比亚能够在二战结束后成为犹太人定居的一个基点。但是利比亚主要由穆斯林构成,对犹太人十分排斥。

利比亚的穆斯林

假如按照西方国家的构想,将这个北非国家建立成犹太人的避难所,不仅难度系数大,而且极有可能引发流血矛盾。自古以来宗教和民族就是敏感棘手的问题,西方国家对这个构想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利比亚方案迟迟未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直到会议最终结束,利比亚的独立方案仍未得到有效整合和制定。利比亚宛如一块被野兽争抢的兔子,没有人过问兔子自己的想法,仿佛它生来就是要被吃掉那样。

总而言之,会议对利比亚问题的解决有一定帮助,然而实质性的关键仍未得到处理。在会议结束后,方案的争论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使利比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块政治焦点。

后果

联合国托管方案:美国在波茨坦会议结束后提出将利比亚交付给刚刚成立的联合国进行托管的解决方案。

结论:波茨坦会议对利比亚问题进行了初步构建,然而未能解决,只打下了一个并不那么稳固的基础。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