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大乐署与鼓吹署
“奏之管弦,为诸乐之首。”

唐朝音乐机构,其中包括“大乐暑”和“鼓吹署”,都由太常寺管辖。太常寺为当时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大乐署”是主管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音乐管理机构,对学习音乐的标准要求很高,常常介绍为典雅庄重的音乐,而且考核也很严格。用于帝王祭祀、朝贺、燕享等典礼。《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大乐署”的长官是太乐令,副职是太乐丞。如开元年间担任太乐令的刘贶孙玄成,他们都十分精通音律,并且博通经史。著名诗人王维通晓音乐,善弹琵琶,他曾在开元年间担任过太乐丞一职。

太常寺乐工人数众多,有的常年在太常寺任职,有的是轮番值班。大乐署非常注重对乐工在音乐技能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标准。《新唐书·百官志》中有具体的规定,在大乐署学习音乐,由专门的音声博士负责乐工的教习,每年进行一次考核,根据考核成绩评定上、中、下三个等级,上报礼部。学习时间一般为10年,可延长至15年。

对于学习音乐有很高的要求和标准,所谓“得难曲五十以上任供奉者为业成”,能够掌握五十首以上高难度的乐曲才算完成了学业。可见“大乐署”的音乐教学活动组织十分严密,对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更是严格。

“鼓吹署”即卤簿、军乐的官署,长官是鼓吹令,副职是鼓吹丞,他们负责指挥和引导各种仪仗队。鼓吹署作为管理鼓吹乐的机构,担任仪仗中间的鼓吹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演奏的音乐以“鼓吹乐”为主。

人员往往从京城周边府县的乐户中调集,轮流训练和值班。主要职责是“掌鼓吹施用调习之节,以备卤簿之仪”。《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两个机构,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属于外部的“鼓吹署”的太常寺乐工水平一般,内部的“大乐署”的宫廷乐工水平高超,太常寺的想进入宫廷学习,必须经过大乐署的考核和鼓吹署的历练,最终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得以进入宫廷学习。内部除了音乐水平高超,还要求能歌善舞,故此在教坊学习舞蹈,梨园学习器乐。

太常寺是历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其名称很早便存在,各代有所不同。如秦代称“奉常”,汉魏时期称“太常”,梁时加了“”字,后世因袭之。在唐代太常寺管辖的八个下属机构中,“大乐署”(亦称“太乐署”)和“鼓吹署”是属于音乐机构。太常寺的高层管理人员称为“太常卿”和“太常少卿”,也是太常寺的领导者。

而实际在太常寺负责具体音乐工作的官员是协律郎、太乐令、鼓吹令等,还有一些从事服务工作的低级官吏。武德贞观年间,精通音乐的张文收龙朔年间深谙礼乐的裴庆远,还有通晓音律的大诗人韩愈李贺等,都曾担任过协律郎一职。

视频来源于自得琴社

在唐代有些协律郎不一定是凭借其音乐才能而任职的,有些是因为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而被委任。他们的职责有创作乐曲,如《唐会要》卷三十三《雅乐》(下)记载:“贞观十四年,有景云见,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名曰《宴乐》。奏之管弦,为诸乐之首。”也有创制新辞或选词入乐的任务,这就需要既懂文学又有音乐才能的人来担任。

唐代音乐机构的建设是全方位发展,其乐工人数之多、分工之细、技艺之高,均属历代之冠,在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等音乐机构中诞生了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同时,中国音乐也得以开拓。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