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告别 | 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
作曲家一生的“唯一”

作者|柴丹书

“在伤感和快乐两种主题中,我更偏爱前者”

——马赫马尼诺夫

Vocalise for Orchestra, Op. 34, No. 14.mp3
00:0005:38

1911年,拉赫玛尼诺夫被任命为莫斯科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繁忙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的名气还是给乐团和自己都增加了不少收入。直到1912年,他听说了一位犹太音乐家被迫解雇的不公正对待,下定决心离开了乐团。辞职后,拉赫玛尼诺夫带着家人来到国外休养生息并动笔开始创作,这段时间对于他的创作生涯是一段很重要的时期。

在罗马公寓修养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创作灵感,其中包括他的合唱作品《钟声》作品35。最终因为家庭原因不得在1913年回到了莫斯科。事实上1905年在去意大利旅行创作的途中,也是因为妻子和女儿生病而不得不返回。1914年拉赫玛尼诺夫在苏格兰开始了新一轮巡演,巡演中遇到了法国钢琴家Raoul Pugno,前几天还打过照面的两人,结果Pugno突发意外心脏病去世,这次的事件也使他越来越惧怕死亡。

拉赫玛尼诺夫与女儿

19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拉赫玛尼诺夫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一起学习的同窗——斯克里亚宾去世了。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他在之后巡演钢琴独奏会上极力的推荐自己朋友的作品,同时也尽可能的为斯克里亚宾的遗孀募集善款。这一年夏天的一次巡演中,拉赫玛尼诺夫又得知了钢琴家塔涅耶夫的死讯,这次深深的影响了他。就在同年年底,他终于完成了这部《十四首浪漫曲》作品34,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这部作品的第十四首——《练声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部《十四首浪漫曲》1912年开始动笔,而最后一首《练声曲》却是在三年后的秋天才完成。或许在斯克里亚宾去世之际,这段旋律就已经在他脑海徘徊,直到另一位好友的去世。秋天的某个清晨,拉赫玛尼诺夫毫无睡意,随手拿了件风衣便出了门。走在河边,风已经开始有了一丝丝凉意,他不顾寒冷裹了裹风衣继续走着,心里却想着先他而去的两位好友,不禁苦涩涌上心头。

回到家后他马上坐在钢琴前哼出心中的旋律,完整的弹奏了一遍,写下乐谱后,他若有所思的看了又看。最终《练声曲》在1916年1月25日第一次登上了莫斯科的舞台,题词献给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学院院长涅日达诺娃。1917年,面对越来越动荡的俄国政治局势,他选择了悄悄离开。

俄罗斯诗人曾说:“惟有词语被赋予生命,惟有文字发出响声。”这首连文字都没有的“无词歌”,几乎包含了他这段时间全部的情绪色彩。缓慢地富有歌唱性没有歌词的旋律,透露着无以言表的孤独,旋律凄美悠长,一种特有的俄罗斯浪漫曲调,像是回忆从前的点点滴滴,又像是对好友的依依惜别。高音区如同天空中悠悠飘过的云朵,连绵不断地缓缓飘过,像是一生中永远无法说出口的告别。

有别于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无词歌”,传统艺术歌曲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是表现力丰富的一种音乐形式,是“诗”与“声”的结合,如同诗歌一样有韵律,旋律抒情。艺术歌曲中音乐负责表达情感,而诗歌则展现意境。之所以把艺术歌曲中的歌词称作“诗歌”,因为最早的歌曲都是采用了诗歌作为歌词。勃拉姆斯在传统上对歌词进行了改动,之后采用了大量民歌词,使得艺术歌曲变得更加贴近生活。

而拉赫玛尼诺夫在此基础上又将艺术歌曲彻底变为了“无词歌”,这种超出传统歌曲形式,别具一格的把歌词简略,将音乐描写情感的功能发挥到了最大化,音乐与情感彻底融合,超脱了语言带给音乐的桎梏,这种音乐艺术形式自由又具有特色。拉赫玛尼诺夫这种超脱了格式化创作的模式,成功的将情感融入到结构与和声中,乐曲严谨又不失浪漫。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在一个俄罗斯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既是一名军官也是一位业余钢琴家,他四岁开始就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先后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毕业后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总包裹着一股悲伤的氛围,和声色彩却很浓重,音乐透着鲜活的生命,即使命运的不公,也毫不影响生命的发光发亮,甚至华丽耀眼。即使我们不了解拉赫玛尼诺夫的一生,也能从《练声曲》中听到他浓浓的俄罗斯民族情怀。

虽然《练声曲》是一首“无词歌”,但与艺术歌曲具有同等的学术地位,它的魅力在于淡化歌词表意的功能之下,将音乐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演唱者可以把全部的情感投入到这首独立的音乐作品中,有着很高的演唱价值。这首乐曲本身是写给女高音的一首作品,有许多经典的女声版本。

被誉为最性感的女高音安娜·莫芙的版本,轻盈的花腔技术,音色如海浪般延绵不绝,几乎无气口的渐弱渐强,颤音处理的十分细腻。

Anna Moffo - Vocalise, Op. 34, No. 14.mp3
00:0007:05

相比人声版本用声音描绘故事的感觉,小提琴版本就相对轻巧不少。

David Garrett - Vocalise.mp3
00:0006:24

大提琴深沉的音色则更像是作曲家本人灵魂的述说,那旋律像是萦绕在心间的些许不舍,有着对祖国的思念,对故去友人的思念,伤感而庄重。

Vocalise, Op 34, No.14.mp3
00:0005:59

阅读数 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