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李光耀访华;后果:中新建交。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李光耀访华:1976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率团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结束后李光耀放松了新加坡公民到中国旅游的限制,中国和新加坡关系开始升温。
公元1978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接待了来访的中国副总理邓小平。
李光耀当时急于想和中国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新加坡的经济增长问题。新加坡人口数量少,土地面积小,一直是靠对外贸易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李光耀一直想劝说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和新加坡之间的贸易。

李光耀曾于1976年访问中国,并和毛泽东会晤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经常号召东南亚的华侨回中国,有时还对华人在东南亚组织的左翼政党提供支持。
新加坡公民中华人占多数。邻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直害怕新加坡和中国走得太近,成为中国在东南亚的革命输出基地,也害怕新加坡华人回中国后,煽动其他国家的华人也回中国。因此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直对新加坡持敌视态度。
邓小平到访新加坡后,第一个问题商讨得比较顺利。因为邓小平1920年时曾到过新加坡,那个时候他觉得新加坡只是一个破落的城镇,没想到这次到访新加坡时,见到的是一个经济繁荣的现代化都市。
新加坡的经济成就,特别是裕廊工业园区和组屋,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组屋是由新加坡政府修建,给中下层人士提供的廉价住房。
邓小平参观完裕廊工业园区,本来还打算去一处新建的组屋去看看,但由于之前没有安排行程,安保问题不好处理,李光耀没有让邓小平去。
邓小平想让新加坡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帮助,李光耀表示一定支持。邓小平回国后,很快就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久,新加坡就参与了中国的直接投资,并从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受益颇多。

邓小平与李光耀会谈
谈到第二个问题时,也就是东南亚华人问题,就没那么顺利了。
这其实是历史遗留问题。近代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很多人移民到了东南亚。1955年万隆会议时,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印尼签订协定,不承认双重国籍,让不愿回到中国的华人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但中国仍时常号召海外华人回中国,再加上华人普遍有落叶归根的情节,七十年代末期中国逐渐对外开放后,很多东南亚华人返回了中国。
当时中国面临苏联的军事威胁,邓小平希望东南亚国家能够团结起来对付苏联及其东南亚盟友越南。李光耀却表示,东南亚国家害怕的并不是苏联,而是中国,因为中国在东南亚华人中还有很大影响力。
接着邓小平问李光耀:“你要我怎么做?”李光耀感到十分惊讶,他没想到邓小平会主动问他的意见。
李光耀还是坦率地和邓小平说了自己的建议。一是中国不要再强调和东南亚华人的血缘关系,因为这会加深当地原住民对华人的猜忌。
二是停止对东南亚左翼政党的支持,停止马来西亚共产党和印尼共产党在中国华南进行的电台广播。

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鱼尾狮
当时邓小平没有对李光耀的建议直接表态。但之后中国对东南亚华人的政策,确实按照李光耀建议的那样做了调整。
中共在80年代大幅度地调整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中国不再支持以反对这些国家合法政府为直接目的的革命运动,消除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的最大障碍。新加坡周边的国际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后果
中新建交:1990年,新加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结论:邓小平访问新加坡为新加坡资本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提供了一个契机,也改善了新加坡与周边国家、中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