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元杂剧,这些特点一定是你需要知道的
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元杂剧图册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声腔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调、冀州调和小冀州调。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快流行于全国。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楼集》记述了元代140多个著名戏曲演员(其中男演员30多人)的活动事。《青楼集》成书于至正十五年(1355),后又有增订,其时距元亡不远。它的记述说明元代的杂剧演出由北方发展到南方,遍布各地。

《西厢记》图册

题材内容特点

  • 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 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 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悲惨命运,表现妇女的愿望和追求。
  • 歌颂忠良,鞭挞奸佞。
  • 反映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状况。

艺术特色

  •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 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主线突出。
  • 人物性格刻画鲜明。
  • 语言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 ,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

元杂剧画册

一般从体裁上杂剧分为悲剧、喜剧;从题材上分为公案戏、历史戏、爱情戏、社会戏、神话戏。其中,四大悲剧为《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汉宫秋》;四大爱情剧为《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倩女离魂》。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