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尼扎姆改革;后果:伊朗立宪革命。
文/脚下有土
前因
尼扎姆改革:1848年,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伊朗首相尼扎姆发动了一场近现代改革,促进了当时伊朗的近代化发展。
1856年,为了争夺对赫拉特的控制权,伊朗与英国爆发战争,最终伊朗战败,彻底放弃了对赫拉特主权的争夺。
在中东地区,英国一直以来都想控制隶属于伊朗的赫拉特,因为赫拉特是中东地区的交通和贸易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地图右上红色条状区域即赫拉特地区
19世纪初,伊朗饱受欧洲大国的压迫,国内一片混乱,精明的英国人,乘机支持赫拉特谋求独立愤,怒的伊朗人立即包围了赫拉特。英国随即派出军舰,以战争威胁伊朗人,伊朗人无可奈何,不愿招惹英国,只好解除围困,赫拉特就此被英国人控制。有苦说不出的伊朗人,此后开始等待机会,来收回属于自己的城市。
在苦苦等待近二十年后,伊朗终于等到一个绝佳时机。1856年,伊朗国王纳赛尔丁嗅到了出兵赫拉特的好时机,此时,英国和俄国在克里米亚爆发了战争,同时,英国人在这一年还对中国清朝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纳赛尔丁认为,英国人此时已经无暇顾及赫拉特,这是伊朗出兵的最好时机。
这年5月,纳赛尔丁下令出兵围攻赫拉特,在精心备战的情况下,伊朗轻松取得了赫拉特的控制权。这时候,在伊朗的英国大使态度十分强硬,直接要求纳赛尔丁撤军,并保证不再有类似的举动。

纳赛尔丁
纳赛尔丁听到英国大使的嚣张言论后,再也无法平静了,好不容易收回了对赫拉特的控制权,如今岂能说放弃就放弃,伊朗人忍受英国大使的高傲太久了。于是,纳赛尔丁借机直接把英国大使抓了起来,并把英国使馆封闭了。消息传到英国,英国人决定给伊朗一点颜色看看。11月1日,英国对伊朗宣战。
认真起来的大英帝国,确实令人害怕。凭借着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优势,英国决定摧毁伊朗的港口,以此来痛击伊朗。英国从印度调兵,攻击伊朗东南部的港口城市布什尔,在英军强大的攻势面前,伊朗的抵抗毫无作用,整个港口和城区在英军的炮轰中,迅速陷落。
拿下重要的港口城市后,英军开始深入地面作战。纳赛尔丁没有想到英国的动作如此之快,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伊朗的部队被英军一步步赶到了西南角落,并且英国的海军还在源源不断地支援。更令纳赛尔丁担心的是,英军控制了伊朗东南部的主要港口,这就意味着伊朗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机会,伊朗国内的经济也将遭到重创。
如果英军按照目前的攻势发展下去,伊朗可能真的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为了顾全大局,纳赛尔决定直接向英国求和,以此来避免更大的损失。
已经取得绝对战争优势的英国,按理说应该趁热打铁,继续攻打伊朗,甚至还可能让整个伊朗成为英国在中东的殖民地。然而,英国人却接受了纳赛尔丁的和谈请求。
原来,此时的英国,除了要与伊朗进行战争,还需要派更多士兵前往中国,同时,英国还在参与西欧国家对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英国人要同时进行的战争太多了,此时,殖民地印度却又爆发了土著士兵的起义。焦头烂额的英国人,已经是分身乏术。况且,无论是从战争规模,还是现实意义来看,对伊朗发动战争的收益,远远低于其他战争。

关于英国-伊朗战争的绘画
纳赛尔丁对英国人所处的局势,十分清醒。为了进一步促使英国同意和谈,纳赛尔丁还提醒欧洲国家,英国可能完全取得中东地区的主动权。这一下,欧洲国家不开心了,因为中东地区不仅资源丰富,还是地理上的“十字路口”,谁也不愿意看到其他国家称霸中东。于是,俄国和法国纷纷开始声援伊朗,反对英国继续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
1857年3月,英国终于同意与伊朗进行和谈。在法国的调停下,英国与伊朗签订了《巴黎条约》,伊朗从此放弃对赫拉特主权的争夺。英国和伊朗的战争就此告一段落,而被英国人狠狠教训了一下的纳赛尔丁,从此面对英国人时,也客气了不少。
后果
伊朗立宪革命:在俄国1905年革命影响下,伊朗爆发了由僧侣领导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和罢工,群众要求召开议会,制定宪法,斗争持续8个月。
结论:英国和伊朗的战争打击了伊朗复兴大国的雄心,由于其他战事的牵连,英伊战争也减缓了英国在中东地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