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承古典主义传统,开辟多样艺术模式。
作者 | 张斯尧
法国大革命后十九世纪,是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时期。新的意识形态,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艺术理念层出不穷。民族主义思潮也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高涨。在维也纳三杰将古典主义推向个高峰之后,浪漫主义音乐逐渐风靡欧洲。这种音乐风格既有对古典主义的继承,也有对其的突破。
在歌剧领域同样上演着传统与革新的剧情并由此迎来了歌剧的“黄金时代”。意大利歌剧仰赖罗西尼、威尔第等一众大师们的妙笔继续捍卫着“歌剧故乡”的荣誉,而法国与德国的歌剧也“迎头赶上”,发展出不少新的类型。

罗西尼

威尔第
此时的法国巴黎,正在开始逐渐取代维也纳,成为新的“音乐中心”。这里有更新奇艺术样式,更时尚的文化潮流,当然也包括更多种类的音乐演出。而说到歌剧么,这种艺术形式在法国的发展其实已经很有段历史了。
17世纪70年代,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赞助下,由吕利吸收两种法国文化传统——宫廷芭蕾和法国古典悲剧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法国式歌——抒情悲剧。在这之后,法两国在歌剧领域密切的联系,更是深刻的影响着法国喜歌剧的发展。

意大利喜歌剧《女仆作夫人》在巴黎上演(1752),启发法国作曲家以法-意混合的风格写喜歌剧,并引发“喜歌剧之争”。贵族保守派支持吕利、拉莫的正歌剧,卢梭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推崇意大利喜歌剧。卢梭更是亲自创作了法国喜歌剧《乡村卜者》。
19世纪,法国的喜歌剧依然保留着不少原先的传统,如使用对白而不是宣叙调,以喜剧性或浪漫性情节为特点,比大歌剧规模略小。比才那部结合现实主义和异国情调的经典剧目《卡门》正是因为采用了对白,而被划归喜歌剧这一门类。另外值得注意的有趣现象是,这时具有不同艺术偏好的作曲家们纷纷在自己的“阵地”上坚守并创作出新的歌剧种类。
《卡门》著名选段“哈巴涅拉”
法国大歌剧就是这样的例子。它是在19世纪30年代,由法国作曲家梅耶贝尔和脚本作家斯克里布创立的一种新型歌剧,原指在巴黎大歌剧院上演的歌剧作品,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称帝、中产阶级兴起等社会大事件是当时的历史背景。采用激动人心的历史情节和壮观的舞台效果。代表作品《胡格诺教徒》,影响了后期的意大利和德国的作曲家。
与此类似的还有谐歌剧(也称“轻歌剧”),创立者是奥芬·巴赫。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法国,不少人选择拥抱享乐主义。在这样的土壤中,取材社会生活,突出娱乐性的谐歌剧应运而生。1855年,奥芬·巴赫开设“快乐的巴黎人”轻歌剧院,自任经理。在这里他发表,上演独幕轻歌剧30余部。代表作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巴黎生活》等。其晚年的作品《霍夫曼的故事》是以诗人霍夫曼讲述自己三段恋爱经历为情节构成的三幕歌剧,不少出名的旋律至今被人传唱。
《霍夫曼的故事》选段“玩偶之歌”
此外还有一种介于喜歌剧和大歌剧之间的抒情歌剧如古诺的《浮士德》,强调浪漫情节和抒情旋律,在19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伟大的法国音乐家柏辽兹同样在歌剧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他的《特罗伊人》,吸收了大歌剧因素,并绩承和发展了法国歌剧古老的传统,在历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和意大利、法国相比,德国歌剧起源的时间并不算太晚,但直到19世纪才最终迎来大发展——以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立者韦伯的《魔弹射手》1821年在柏林的上演为开端,在瓦格纳的乐剧中达到顶峰。德国19世纪浪漫主义歌剧以其传统悠久的歌唱剧为基础,并逐渐吸收意大利、法国歌剧优点,常采用德国民间音乐元素。
歌剧的情节主要选自中世纪历史故事和传奇,常带有超自然因素和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大结局。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有些眼熟?是了,这跟现在霸屏大荧幕的奇幻大片没什么区别。有些概念和故事现在也在不断翻新,让观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电影《加勒比阿海盗》和歌剧《漂泊的荷兰人》。
在韦伯之后,瓦格纳是影响力最大但也最具争议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对于后者,恐怕是因为作为音乐的创作者,他主张歌剧的音乐功能要服务于戏剧表现——这一理论一定程度上是对早期意大利歌剧理念的回归,而瓦格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一部部巨著,对后来的歌剧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扩散到其他艺术门类。

瓦格纳
瓦格纳早期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唐豪塞》、《罗恩格林》继承了韦伯的传统,主体上还是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框架中发展。1849年他参加德累斯顿起义,后流亡瑞士重新思考歌剧理论。最终,他提出足以改变世界音乐格局的“乐剧”理论并开始创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两部史诗级的名作。
瓦格纳认为他的“乐剧”是一个“综合艺术品”,诗歌,舞美,表演和音乐必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瓦格纳在自己建构的音乐帝国中,打破意大利歌剧的分曲结构,主导动机和无终旋律被大量使用,使音乐连续不断,音乐形象戏剧角色空前丰富;大量运用半音化和声,使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走向无调性的临界点;作为配器大师,瓦格纳不断发掘管弦乐队的表现力。在他的作品中,乐队编制不断扩大。不仅如此,他还发明了不少乐器以满足音效的需要,如“瓦格纳大号”。1864年他被赦免回国,在拜罗伊特建造自己的歌剧院,他的几部乐剧都是在那里上演。
瓦格纳号介绍
实际上瓦格纳在歌剧上的成就总会被拿来和另一位巨匠相比较,那就是威尔第,当然对于威尔第来说也面临同样的“遭遇”。两人同年出生,这就像是上帝开的一个玩笑,偏偏要看看两个天分卓越的人在不同的方向上做到极致会引来人类社会怎样的效果。
无论是瓦格纳还是威尔第,均十分重视歌剧脚本的选择,并将本国的歌剧艺术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尽管当时的音乐评论找到很多二人作品之间关联。但其实,他们两人的理念区别多过联系。威尔第更多地是在自己作品中进行的音乐尝试,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着意大利风格,抒情的旋律和琅琅上口的唱段永远不会缺席。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著名唱段“饮酒歌”
对于威尔第来说,瓦格纳仅仅是历史的同龄人,如此而已;在瓦格纳这边,他的早期把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新阶段,在欧洲引发“瓦格纳热”。他在音乐的创作中推崇以文学和哲学的先导性,并在和声风格的探索上开辟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