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不平等条约:走出泥潭
前因:立宪革命;后果:礼萨汗现代化改革。

文/呼雪妍

前因

立宪革命:伊朗立宪革命被英俄联合军事干涉后,逐渐沦为二者的半殖民地。

1918年开始,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及伊朗国内巴列维王朝的建立,英俄两国强加在伊朗头上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逐渐废除。

20世纪初,伊朗沦为英俄两国的半殖民地。1907年,英俄签订协议,伊朗北部为沙俄势力范围,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其余则为缓冲区。英俄旁若无人的切割,并不被伊朗所承认。八年后, 两国不顾伊朗在一战中中立的立场,再次擅自达成《君士坦丁堡协定》, 将伊朗全境彻底瓜分。

伊朗人也渴望现代化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苏俄宣布退出一战,而此时,英俄联军正在伊朗境内联合与土耳其作战,一夜之间,盟友变对手。1918年春,苏俄从伊朗撤军,并以正式的书面形式宣布放弃1907年英俄协定。

此后,英俄两国在伊朗势力的消长变化,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与废除,与伊朗政府各派政治势力的交替紧密相连。

最初,得益于伊朗亲英内阁的支持,英国在伊朗获得了空前的利益。

趁着苏俄从伊朗撤兵,英国势力范围迅速延伸到南高加索。此时,伊朗的民族情绪高涨,迫使英国答应废除1907协定、修改关税以及取消治外法权几个要求。英国人不想眼睁睁看着利益严重受损,通过运作将反英势力赶下台,并于1919年与亲英内阁签订《英伊德黑兰协定》,允许英国向伊朗派遣军事、财政顾问团,并获准修建铁路。这样一来,英国独享了在伊朗的利益。

此后,英国以宗主国自居,疯狂攫取利益,甚至阻止伊朗参加巴黎和会,导致伊朗反英情绪高涨,中立派内阁随之取代了亲英内阁,并宣布废除所有英伊协定。

与此同时,苏俄在伊朗扶植的反政府革命政权内部发生分裂,宣告失败,转而开始寻求与伊朗政府的合作。随后,《苏伊友好条约》签订,苏俄大笔一挥,宣布放弃沙俄时代攫取的一切特权,取消债务,移交沙俄在伊朗的企业和财产等等。

但是,苏俄却坚持保留了关键的两点,一是如果第三国利用伊朗领土进攻俄国,苏俄有权出兵自卫;二是苏俄移交的特权和财产,不能转让给第三国。而正是这两点,成为后来苏俄武力干涉伊朗内政,阻挠其独立的隐患。

礼萨汗

被压制的英国势力当然不会善罢甘休,再次运作组织了亲英政府,只是万万没想到,英国人的处心积虑被民族主义者礼萨汗利用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礼萨汗本来只是英国人的一颗棋子,1921年2月,军权在握的礼萨汗协助亲英势力发动政变,囚禁了国王,并出任大元帅。

一旦大权在握,礼萨汗马上表明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主义态度,政变一个月后,就宣布废除了英伊协定;不到三个月,就将亲英首相赶下台,自任首相,军政大权在握,成为伊朗的实际独裁者;并且施压英国从伊朗撤军。难得的是,苏联与英国在这个阶段都撤出了驻军,伊朗迎来了久违的没有外国驻军的时期。

这还不算完,1925年,礼萨汗建立了伊朗最后一个王朝巴列维王朝,成为伊朗国王。为了制衡英俄,他施行了著名的第三国外交的策略,对英俄进行牵制。英国人实在意难平,支持南部势力发动叛乱,但很快被礼萨汗镇压平息。作为回馈, 礼萨汗又从英国人占有的帝国银行收回纸币发行权,收回英国把持的海关,夺回关税自主权,同时彻底废除英国领事裁判权。

巴列维

伊朗最多的是石油,而各国在此纠缠不休,最看重的也是石油利益。所以,伊朗收回石油权益耗时最久。早在1913年,英国控股英波石油公司,开始介入伊朗石油问题。直到1951年,伊朗宣布石油国有化,英国人却舍不得交还经营权,为此伊朗求助于国际法院。最终,英国败诉,不情不愿地将石油权益还给了伊朗。

后果

礼萨汗现代化改革:礼萨汗以土耳其改革为样板,推行以西方化、世俗化、民族化为特征的全面现代化改革。

结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废除让伊朗从半殖民地国家走向了政治独立,这成为伊朗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阅读数 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