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瓜岛战役;后果:第二次开罗会议。
作者:溪茗 / 编辑:陆伯让
前因:瓜岛战役
1943年2月,美军占领瓜达尔卡纳尔岛,开始对日本反攻。
1943年,开罗会议召开,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通过拉拢中国、削弱英国等策略,实现了对战后亚洲秩序的支配。
当时,二战的局势开始逆转,反法西斯同盟胜利在望。
美国总统罗斯福觉得,得和几个盟国共同商量一下以后的打算。当时和美国一块打仗的主要就是中国、英国和苏联。按理说,这四个国家协商一下,不外乎下面的仗怎么打,再商量商量仗打完了该怎么办之类的事。

开罗会议宣传图:美国(左)中华民国(中)英国(右)
这次协商可真不简单。
这是因为苏联还没公开和日本宣战。
既然苏日还没撕破脸,那让苏联来研究怎么对抗日本,就显得有些不合适。所以,罗斯福和英国的丘吉尔首相合计了一下,决定开两个会。在开罗开一个会,商量怎么攻打日本,苏联不参加;在德黑兰再开一个,美、苏、英商量战后实力划分,中国不参加。
1943年11月23日,主要讨论东亚问题的开罗会议就这么开始了。
在会上,罗斯福情绪很高。在他看来,美国这时的国力正是蒸蒸日上。英国元气大伤,而中国总体上也还没什么实力。所以,在开罗会议上,自己必定有足够的主导权。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
而丘吉尔和中国的蒋介石总统就各有各的“小算盘”。
丘吉尔想的是怎么把被日本占领的殖民地尽可能多地拿回来。总之,尽量保住英国在亚洲的产业。
蒋介石则想让英国出兵,帮着中国在缅甸对付日本人,同时还得多和美国要援助,能收回东北、台湾等国土。
会议开始后,罗斯福就发现丘吉尔和蒋介石的分歧极大,最关键的是出兵缅甸的问题。
蒋介石要英国必须派兵从缅甸南边配合,一起打日本。
但丘吉尔的心思不在这,觉得如果在缅甸放太多军队,那自己在欧洲败给德国人怎么办?而且他挺看不起中国,如果不是美国的抬举,丘吉尔认为中国是配不上反法西斯四大国的地位的。所以他始终不给蒋介石一个准话。

丘吉尔首相
这时,罗斯福必须出来协调。
从心里说,他对丘吉尔的做法也很不满。
德国实力强大,一旦让它在欧洲得了势,那其他地方打得再好也是白搭。而且,美国和英国关系又那么深。而美国虽然家底丰厚,也不敢在欧洲、亚洲同时对上两个疯狂的法西斯国家,自己的大本营在北美,这一看战线也太长了。
所以,思来想去,美国决定还是得把主要精力放在欧洲,支持英国和德国对抗下去。
如果盟军把主要力量搁在欧洲,日本这边该怎么办呢?最可行的办法,就是让中国把日本拖住。
所以罗斯福劝说蒋介石放心出兵缅甸,与日本作战。英国关键时刻会帮着中国的。
但是蒋介石不放心,英国在东南亚被日本人用自行车吓到投降八万人,这谁都知道,万一英国到时缩在一边怎么办呢?
罗斯福再三保证,美国到时可以替英国来打。

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
不过,蒋介石还是觉得这种保证都是虚的。
丘吉尔也反对美国和中国一起出兵缅甸,因为这可能让自己拿不回这块殖民地了。经过一番漫长的拉扯,最后大家同意对日本的作战只限于打通滇缅公路,让中国有个通道拿到外来物资。
而罗斯福还有个想法,就是怎么尽可能地限制英国。
所以,他在会上又主张对于那些殖民地,应该让他们在战后获得独立。这么做,说起来是为了以后建立全球性的大市场,但实际上也是要英国割让利益。
同时,美国还支持中国成为世界性大国。罗斯福在会上就公开把蒋介石捧成“四强首脑”之一,还亲自拜会蒋介石,亲亲热热地谈了好久。这么做,无非也是为了变相把英国打下去。
丘吉尔非常不满,转而和苏联暧昧起来。

开罗会议合影
会议最后发布的《开罗宣言》也基本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的许多诉求都在宣言里被确认了,而英国要求收回战前殖民地之类的主张反而在宣言里没怎么提。
反过来,罗斯福又以自己拉抬中国有功,向蒋介石提出让大连变成国际港等要求,并且如愿以偿。就这样,美国的目的差不多达到了,战后的亚洲秩序基本就由美国主导。
后果:第二次开罗会议
1943年12月,罗斯福、丘吉尔重返开罗,针对缅甸作战问题发生争论。
结论:开罗会议使美国实现了对于远东秩序的支配,提升了战后的世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