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谈话:如何为新政造势?
前因:经济大萧条;后果: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

作者:文白 / 编辑:陆伯让

前因事件:经济大萧条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坚持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美国政府继续调整。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通过广播向美国人民讲述政治主张,争取支持,这就是著名的炉边谈话

这一年的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刚刚当选美国总统,接手的是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

此时的美国被笼罩在经济大萧条的阴霾下,20-30年代,美国人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经济巨变,从繁荣到崩溃,大家的生活信仰都是一片颓然。

沮丧、无奈、不配合成了经济危机下这届美国人的代名词。这让罗斯福很头疼。想要扭转经济形势,得先扭转人们的思想状态。

富兰克林·罗斯福年轻时(左)中老年(右)

思来想去,罗斯福想搞了个大动作。

罗斯福非常擅长利用广播传媒,达到自己想要的政治目的,这是他在行的。所以,一上台他就快马加鞭地与手下的人商量,通过一个广播形势的讲话,希望唤起他们对经济、对政府、对生活的信心。

他知道,这时候美国人是听不进他们总统的说教的,他们需要的是钱,是贫困生活能改善。这也正是他想的,他想最快救活经济,救活美国民众,而且已经有一套周全的政策在罗斯福的案头了。他需要人们的配合。怎么才能让人们愿意听他们的总统的话呢?

罗斯福想到了一个人——拿破仑·希尔

这人是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在美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成功学演讲风趣幽默又富有激情。出身并不富足的他很了解被困在生活的泥潭中的人的心理。

拿破仑·希尔:当时采访了诸多名流,总结了很多经验,是成功学大师,大萧条前的美国似乎到处都是发财的机会,成功学大行其道。

这也是他能够一开口就俘获全美的魔力所在。罗斯福当然听过希尔的演讲,决定要搞谈话计划的时候,希尔富有激情的声像就出现在他眼前了。

1933年3月的一天,刚上任的罗斯福就把拿破仑·希尔请到了白宫。总统开门建山地告诉希尔自己的“新政专栏”计划。希尔很激动,这也正是他所想的!

没人比他更了解克服恐惧本身的重要性了。他在经商时就知道,唤起人们的热情,做成生意,增加消费。于是,俩人一拍即合,希尔开始主持罗斯福的新政谈话节目,炉边谈话正式启动了。

总统与成功学大师的组合绝对能赚足关注度。

很快,希尔帮助罗斯福组成了一个新政“智囊团”,他们就是罗斯福的双脚和耳目,通过他们罗斯福很快掌握了美国人的生活、心理、期盼。他们与罗斯福一起敲定每次谈话的内容。希尔主要负责利用他的“老本行”,让总统的话语更有钻进人心里去的魔力。

除了希尔和“智囊团”,第一夫人埃莉诺也来为罗斯福助力。

埃莉诺(左)宋美龄(右)

罗斯福很依赖热爱旅行、活泼勇敢的埃莉诺。尤其他当了总统之后,他不得不被警卫人员包围,很难接触到普通群众了。埃莉诺虽然也被约束,但生性倔强的她才不会妥协,依然四处旅行。

回来之后,罗斯福就急切地问她的旅行地的人们怎么生活,他们穿什么、吃什么、农场怎么样、怎么盖房子、受教育......罗斯福把埃莉诺的见闻写到他的谈话稿里,人们发现总统就像生活在隔壁的邻居一样了解他们,都惊叹、感动不已。

一切就绪,1933年3月12日,第一次推广新政的谈话正式开始。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罗斯福坐在他的橡胶轮椅上,面前是美国各大广播公司。

炉边谈话不是罗斯福坐在炉子边,他的演讲通过电台传递到千家万户,而当时的美国家庭习惯把广播放在炉子边。

谈话以媒体提问的方式开始了。罗斯福故意把访谈场景设置地温馨一些,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和记者们、广播另一端6000万美国老百姓随意交谈。

据说他的第一次谈话是有准备讲稿的,但是开场前却不翼而飞了,也或许是罗斯福故意想要营造这种随意亲切的氛围,总之,他真的像邻家大哥一样开始跟老百姓掏心窝,劝他们“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罗斯福本来就善于利用广播穿演讲,人称“电台总统”,加上希尔和夫人埃莉诺的帮助,他的第一次炉边谈话就大获成功。身残志坚的总统用亲切的话语,靠谱的新政策消除了美国老百姓心中的疑惑和不满。

类似炉边谈话这样还是特朗普“推特治国”,也是总统在利用新媒体增加影响力、辅助施政。

后果: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

1933年至1945年病逝,罗斯福拯救经济有功连任四届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在任最长的总统。

结论,:炉边谈话成为固定模式,推动新政开展,虽然美国经济没有立刻走出大萧条的阴霾,但是树立了民众的信心,炉边谈话也成为总统利用新媒体施政的典型事件。

阅读数 3.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