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白色革命;后果:伊朗人质危机。
文/呼雪妍
前因
白色革命:1963年巴列维国王开始施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包括土地、教育、工业、民主等诸多措施。
1979年,宗教势力领导的各阶层联合推翻了巴列维的统治,建立了伊斯兰革命政权。
始于1963年的白色革命在推动伊朗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民怨沸腾。为应对危机,巴列维加强专治统治,在高压刺激下,罢工、罢市、学潮、暗杀层出不穷。侨居国外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各阶层的支持。
霍梅尼
库姆惨案是各阶层联合反对国王的重要导火索。
1977年,霍梅尼儿子的突然死亡,被人们认为是特工组织所为,从而引发一轮吊唁游行。之后,政府又攻击霍梅尼被外国政府收买,再次激怒教徒和群众。次年1月,在圣城库姆的游行中,示威者遭遇武装镇压,几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从库姆惨案开始,示威行动在多个城市蔓延,而几乎每一次都遭遇了血腥镇压,伤亡惨重。这样的惨剧几乎延续了一整年。
持续的血腥恐怖打破了温和派的幻想,也让越来越多的伊朗人站到了国王的对立面。此时的霍梅尼,在国内已经争取到了最大程度的支持,成为革命派的精神领袖,示威者高举霍梅尼画像,“打倒国王”成为他们一致的诉求。
然而,无论霍梅尼的呼声多高,他总归只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教士,而拥护他的各路势力,也并未有成型的武装。示威可以、反对可以,而真要让国王缴械投降那可不容易。因此,霍梅尼对美国人的拉拢,则成为革命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
巴列维国王由美国人扶植,并在此后数年接受了美国的持续援助,二者关系亲密。但巴列维翅膀渐渐硬起来的时候,又不甘心对美国俯首贴耳了。
比如,巴列维一度将出口美国的油价提到11.65美元/桶,甚至大幅超过了沙特8美元/桶的价格,这让美国人极度反感。
此外,美国虽然支持伊朗西化改革,但美国人要的是西化的小弟,而白色革命之后的伊朗,民族意识觉醒,不但国王思想在开小差,越来越多的国民也开始反对依附美国。
渐渐地,美国人开始考虑放弃巴列维,寻找新的利益代言人。霍梅尼正是在此时趁虚而入,主动向美国示好,承诺建立民主政府保证美国利益。
在美国人眼里,霍梅尼就是那个在对的时间出现的对的人,二者一拍即合。美国人迅速完成两件事,一是纽约时报发布巴列维罹患淋巴癌的新闻,二是召集伊朗高级将领,得到了在反国王运动中保持中立的承诺,也就是既不支持国王,也不支持示威者。
前者是攻心战,军方必然考虑,国王都要死了,效忠国王不但没好处,还可能被牵连;后者是釜底抽薪,“中立”只是一个体面的说法,让伊朗的国家将领承诺不支持国王,无异于直接解除了国家武装。
没有了武装庇护的巴列维便丧失了谈判的筹码,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带着家人出走埃及避难。这个曾经梦想带领伊朗成为世界第五大强国的国王甚至流下了眼泪:我们被美国人像垃圾一样抛弃了。
仅仅半个月之后,霍梅尼就高调回国。此时,距离霍梅尼被巴列维赶出伊朗已经过去了15年的时间,真是世事无常。
2月9日,霍梅尼发动圣战,两天后,革命分子接管了军警设施、机关、电视台及宫殿。这一天也被定为“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日”。
过了两个月,伊斯兰共和国成立,通过了新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伊朗实现了政教合一。年底,霍梅尼成为国家最高领袖。
至此,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结束。
伊朗女性抗议戴头巾
要说狠,无论是巴列维还是美国人,都比不过霍梅尼。除了最终让巴列维客死他乡不说,上台后迅速把美国势力扫荡一空,还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伊朗人质危机。此外,对于曾经的盟友,包括伊朗共产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自由民主学生派等等,逐一清洗,为数众多的昔日盟友被驱赶、逮捕,甚至被迫流亡。
后果
伊朗人质危机: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400多天后才被释放。
结论:伊斯兰革命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的转折点,由此,美国和伊朗从盟友变成了死敌。革命政权既不依靠东方也不依靠西方的政治主张对于80年代国际均势影响巨大。在国内,则妇女重新戴上面纱,经济下滑,专治、腐败这些曾经的顽疾也并未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