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琰的挣扎,是时代的挣扎,她的苦难,也是时代的苦难。
蔡琰思归臂欲飞,援琴奏曲不胜悲。
——宋词《忆秦娥·汪元量》
如果放眼至千年以前,回顾古时战争的剪影,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回溯到那个冷兵器时代,兵器交接的金属撞击声,一片打杀中的人喧马嘶,刀剑刺穿肉体时的沉闷与飞速拔出时的清脆,转眼间,刀剑长矛上的血红被大漠上的白日光映射得明明晃晃,倒下的人马逐渐侵占着将战场,溅出的鲜血浸染了整片土地。

古代战场
残暴,却又引人热血沸腾——古时多少文人将士,秉承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政治抱负,都曾用表达自己渴望为祖国建功立业,视死如归的决心。壮烈,雄伟,功成名就,精忠报国,都几乎为这无情杀戮增添了几分浪漫主义色彩。
然而,透过这些枭雄无畏牺牲的史诗画面,为战乱所牵连的,更多的是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战乱,他们原本安居乐业的祥被强行打乱。他们甚至不知道战事的前因后果,只顾在枪林弹雨中四处逃窜。命运决定了他们如蝼蚁一般,唯一的选择便是被卷入时代的狂潮,在其中苟全性命。
相比于枭雄们洪亮的豪言壮志与潇洒无畏杀敌报国的身影,战争中那些只得选择被动的弱者与百姓,又有谁去倾诉,声音微弱得又有谁去聆听?
好在艺术不朽,那微弱的声音依然可以艺术作为载体,穿越千古打动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古琴曲《胡笳十八拍》,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唐诗人李颀在《听董大弹胡笳》一诗里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诗中所提及的“蔡女”,便东汉末年的大才女蔡文姬,她所造的“胡笳声”,即其著名的抒情诗《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
该曲便是依此同名抒情诗而谱写,将文姬归汉之时思乡离子的痛苦心情和浩然怨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全诗共十八段,曲谱也相应成套歌曲十八首,由琴伴唱。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多变的调式使旋律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十八拍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十一拍主要是对身在胡地时强烈的思乡情绪;而后抒发出的主要是惜别稚子隐痛与悲怨的矛盾心情。凄凉无奈之意贯穿全曲全段,委婉哀怨,撕裂肝肠。
古琴曲《 胡笳十八拍》- 管平湖
“文姬归汉”的故事,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已是耳熟能详。
文姬即三国才女蔡琰,字文姬,陈留人。其父蔡邕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蔡邕所著《琴操》一书,曾对《高山流水》等名曲在后世的广为流传贡献甚巨。受到父亲的影响,蔡琰在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里成长,也是才气斐然,《后汉书·列女传》称其“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在父亲的熏陶下,蔡琰自幼爱好音乐,并有较深的造诣。《后汉书》李贤注引刘昭《幼童传》中说,“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这便是著名的“文姬辨琴”的典故由来。
作为通晓音律的天才,她给后人留下了《胡笳十八拍》琴歌,名列十大古曲。文学方面,她留下了《东都赋》《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杰作。郭沫若称赞《胡笳十八拍》“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文姬归汉图
然而,蔡琰的一生十分悲惨。早年其父因上书抨击朝政获罪而被流放。遇赦后,由于宦官仍然把持朝政,蔡邕担心被陷害,不敢回洛阳。就这样,蔡琰随着父亲亡命江湖十二年。
蔡琰十六岁时嫁给河东卫仲道,不幸丈夫早死,蔡琰只好回到娘家居住。董卓被诛后,蔡邕由于叹息董卓的命运,为司徒王允所不容而被杀。
兴平年间天下大乱,在逃难中她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充斥着离愁别绪的春秋。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得知早年好友蔡邕之女蔡琰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将蔡琰赎回,而两个年幼的儿女却不得不留在匈奴,从此母子却天各一方,毕生不得相见。
蔡琰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因而她通晓汉、胡音乐。在经历种种遭遇之后,她写下了流传于世的《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该曲中,她将汉、胡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胡笳十八拍》成为古来少有的多文化融合的结晶。

蔡文姬
蔡琰生逢乱世,早年家门不幸,再加上自己一生三嫁,其命运甚为坎坷。“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心中无限苦无处诉说。也许,苦难是产生伟大艺术作品的源泉,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坎坷遭遇,促成了蔡琰留给后人的传世杰作。
“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悲号失声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
《文姬归汉图》里其中一副描绘了蔡琰启程之时的情景。她向两个儿子及其夫婿左贤王话别,幼子哭闹,紧牵着她的衣裳不放。
“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幼子无辜,左贤王掩面哭泣,一旁的侍者也叹息不已,她一时心潮上涌,心痛得无法言语。曾经拥有的再被夺去,无法回到不曾拥有它的样子。
一诗连同一曲,将主角内心思乡情切与痛别幼子挣扎矛盾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南宋灭亡后,汉人都做了亡国奴。南宋遗民诗人汪元亮为身在狱中的文天祥弹奏《胡笳十八拍》,以抒山河破碎之“无穷之哀”。怊怅悲愤,思怨昵昵,正当此时,《胡笳十八拍》在前南宋的旧臣逸民间很快流传开来。

文姬归汉
蔡琰的挣扎,是时代的挣扎,她的苦难,也是时代的苦难。
她的悲愤与无奈,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与她相仿的境遇囚徒。有作为战利品被肆意掠夺的俘虏;也有才华横溢却依然无法受到重视的女性;以及不得不痛别骨肉永不相见的母亲。
长诗一首,古琴悠悠一曲,回肠九转化为用血与泪凝聚成的艺术品,将那个时代的苦难刻画封印在字句与弦音里,如泣如诉,将那些故事娓娓道来。